伤寒临床表现分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初期多为缓慢起病伴发热等;极期有高热、消化道、神经、循环系统症状及皮疹;缓解期体温下降但需防并发症;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消失,部分成带菌者,不同阶段表现有特点且需综合患者因素判断处理
一、初期表现
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初期(第1周)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呈阶梯样上升,可在5-7日内达39-40℃,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有畏寒,但无寒战,这是因为伤寒杆菌感染后,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和代谢改变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而出现发热。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可能发热表现相对不典型,但仍可通过监测体温发现异常升高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基础代谢率低,发热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也需密切关注。
二、极期表现
1.高热:持续高热,多呈稽留热型,体温可维持在39-40℃左右,持续10-14日。这是由于伤寒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释放内毒素等致热物质,不断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得产热大于散热,从而维持高热状态。
2.消化道症状:患者常有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表现,多为右下腹轻度压痛。这是因为伤寒杆菌累及胃肠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肠道炎症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儿童患者可能因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消化道症状相对更明显,如可能出现呕吐等;老年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减慢等因素,腹胀等症状可能更为突出。
3.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这是因为内毒素等物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儿童患者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干预;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神经系统退变,感染伤寒后更易出现神经精神方面的异常表现。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这是伤寒的典型表现之一,机制可能与内毒素作用于心肌有关。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循环衰竭等表现。儿童患者相对缓脉可能不如成人典型;老年患者若合并有心血管基础疾病,循环系统症状可能更为复杂。
5.皮疹:病程7-14日,部分患者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位,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2-4日消退。这是由于伤寒杆菌菌血症时,细菌栓塞皮肤血管引起炎症反应所致。
三、缓解期表现
随着治疗进行或机体免疫力增强,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也随之减轻。此期仍需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肠道病变在缓解期仍可能处于脆弱状态。儿童患者在缓解期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注意营养补充和病情观察;老年患者恢复可能较慢,要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和护理。
四、恢复期表现
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但部分患者可能成为带菌者,尤其是胆囊和肠道中持续存在伤寒杆菌,需进行相关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带菌情况。儿童患者在恢复期要注意饮食营养的逐步恢复,保证足够的休息;老年患者要注意逐步增加活动量,同时监测身体各项指标的恢复情况。
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有其相应的特点,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