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的成因主要分为疾病因素和其他因素,疾病因素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和胃癌,其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因黏膜受胃酸刺激形成溃疡累及血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急性胃黏膜病变与严重创伤等因素有关,胃癌则因组织表面血管脆弱破裂出血;其他因素有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等影响凝血机制或损伤胃黏膜、外伤直接损伤胃壁。此外,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和孕妇胃出血有不同特点需特别关注,老人耐受性差,儿童可能因严重感染或误服药物引发,孕妇有胃部基础疾病时风险可能增加。
一、疾病因素
1.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防御机制受损,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袭作用增强,当溃疡侵犯到胃壁的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研究表明,胃溃疡是胃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在不规律服药、饮食不节制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胃出血。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溃疡愈合能力差,胃出血风险相对更高。
2.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导致的出血机制与胃溃疡类似。十二指肠黏膜受到胃酸刺激形成溃疡,溃疡加深累及血管后引发出血。年轻人中十二指肠溃疡相对多见,长期精神紧张、大量饮酒、不规律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发病风险。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使得食管和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管扩张、迂曲。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容易破裂出血,一旦破裂,出血量通常较大,病情凶险。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需定期检查,预防胃出血。
4.急性胃黏膜病变:严重创伤、大手术、败血症、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可引起胃黏膜缺血、缺氧,导致胃黏膜屏障破坏,出现急性糜烂、溃疡,从而引起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警惕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的胃出血。
5.胃癌:胃癌组织生长迅速,其表面的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早期胃癌可能仅表现为少量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能增加。中老年人患胃癌的风险较高,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更应定期筛查。
二、其他因素
1.全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使得患者容易出现胃出血。此外,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能影响凝血机制或损伤胃黏膜,引发胃出血。患有这些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需密切关注是否有胃出血的迹象。
2.外伤:上腹部受到外力撞击、挤压等外伤,可能直接损伤胃壁,导致胃出血。从事危险工作或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腹部受伤。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出血的耐受性差,发生胃出血后病情相对较重,家属应密切观察老人的症状,如出现黑便、呕血等情况,及时就医。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但如果有严重感染、误服药物等情况也可能发生。家长要注意将药品等危险物品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服。孕妇由于生理变化,身体负担加重,若本身有胃部基础疾病,发生胃出血的风险可能增加。孕期用药需谨慎,一旦出现胃部不适或出血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