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疣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且多汗、外伤可增险,表现为足底受压处细小丘疹渐大呈胼胝样斑块等有小黑点,超声见表皮增厚真皮浅层低回声结节,病理有角化过度等及凹空细胞,儿童因皮肤薄嫩等易患;黑色素瘤是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与紫外线、种族、家族遗传、色素痣恶变等相关,常见于易摩擦部位,早期为色素不均边界不规则斑片结节直径常大,超声见边界不清低回声团块血流丰富,MRI见边界不清强化,病理有异型黑色素细胞等,老年人等易患且有皮肤色素痣变化需警惕,男性因户外活动多发病风险略高,有跖疣病史有复发可能但良性,有皮肤色素痣变化需警惕黑色素瘤恶变。
一、定义与病因
跖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足部皮肤良性赘生物,HPV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污染的物品传播,多汗、足部外伤等因素可增加患病风险;黑色素瘤是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紫外线暴露、种族(白种人发病率较高)、家族遗传、皮肤色素痣恶变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跖疣表现
多发生于足底受压部位,初起为细小发亮的丘疹,逐渐增大至黄豆大小或更大,因受压形成淡黄色或褐黄色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周围绕以稍高的角质环,去除角质层后其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可见小黑点(出血所致),多为单发或多发,一般无自觉症状,受压时可有疼痛。儿童跖疣因足部皮肤较薄嫩,可能表现相对更突出,且因活动多易继发感染。
(二)黑色素瘤表现
常见于皮肤,尤其是足底、足部等易受摩擦部位,早期多表现为色素不均匀、边界不规则的斑片或结节,直径常大于6mm(ABCDE原则:A为不对称性、B为边界不规则、C为颜色不均匀、D为直径大于6mm、E为隆起或变化),短期内可迅速增大,颜色可呈黑、棕、红、白等多种颜色混合,还可出现瘙痒、破溃、出血等症状,老年人及有皮肤色素痣家族史者需格外警惕。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区别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跖疣超声表现为表皮增厚,真皮浅层可见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黑色素瘤超声可见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团块,彩色多普勒检查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2.MRI检查:跖疣MRI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内局限性结节,信号相对均匀;黑色素瘤MRI可见病灶边界不清,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有强化表现。
(二)病理检查
跖疣病理镜下可见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颗粒层和棘层上部可见特征性的空泡化细胞(凹空细胞),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黑色素瘤病理可见异型的黑色素细胞,细胞核大、深染,有明显核仁,可见病理性有丝分裂象,瘤细胞可侵犯真皮层甚至更深组织。
四、不同人群特点影响
(一)年龄因素
儿童跖疣多与足部多汗、穿不透气鞋袜等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易感染HPV有关;黑色素瘤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老年人皮肤老化、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使其发病风险相对更高。
(二)性别与生活方式
男性因户外活动多、日晒时间长,黑色素瘤发病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长期紫外线暴露是黑色素瘤重要诱因,而跖疣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生活中接触公共浴池、拖鞋等是常见传染途径。
(三)病史影响
有皮肤色素痣且短期内出现形态、颜色等改变的人群,需高度警惕黑色素瘤恶变;既往有跖疣病史者再次接触HPV仍有复发可能,但一般为良性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