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鳞状细胞癌是起源于子宫宫颈或宫体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为主要病因,还有性生活过早等其他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流血、排液及晚期相关症状,诊断靠妇科检查、病理活检、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预后与分期等相关,治疗后需定期随访,老年、免疫低下、妊娠期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子宫鳞状细胞癌是起源于子宫宫颈或宫体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为子宫恶性肿瘤的一种病理类型。
二、病因
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高危型HPV(如HPV16、18型)持续感染是主要病因,病毒基因组中的E6、E7基因可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调控机制,导致细胞恶变。
2.其他危险因素: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长期吸烟等均增加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阴道不规则流血:多见于绝经后女性,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
2.阴道排液:可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伴有腥臭味,晚期因癌组织坏死伴感染,可有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
3.晚期症状: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下腹部疼痛、尿频、尿急、便秘、下肢水肿等症状;远处转移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骨转移时出现骨痛等。
四、诊断
1.妇科检查:观察宫颈或宫体外观,可发现局部肿物、溃疡等异常。
2.病理活检:宫颈或宫体组织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
3.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转移,如CT可清晰显示盆腔内结构及淋巴结转移情况,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利于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4.肿瘤标志物检测: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指标,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早期患者可选择手术,如Ⅰ-Ⅱ期患者可行全子宫切除术加双侧附件切除术,必要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2.放疗: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用于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内照射针对宫颈原发灶,适用于中晚期患者或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者。
3.化疗:常用铂类(如顺铂、卡铂)联合紫杉醇等药物的化疗方案,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姑息治疗,或手术、放疗前的新辅助化疗。
六、预后及随访
1.预后: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患者(Ⅰ期)5年生存率较高,晚期患者(Ⅲ期、Ⅳ期)预后较差;病理分化程度越低、有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
2.随访:治疗后需定期复查,一般治疗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妇科检查、盆腔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监测复发及转移情况。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状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并发症。
2.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风险较高,治疗时需注意预防感染,化疗等治疗方案需根据免疫状态调整。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合并子宫鳞状细胞癌较为罕见,需多学科协作,综合考虑胎儿及母亲健康,权衡手术、放疗、化疗对妊娠的影响,制定个体化方案,尽量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