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分早期冷敷和后期热敷且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关事项)、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需注意不同年龄及特殊人群用药)、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用抗生素并注意儿童等特殊情况,应力性调整运动方式)、康复训练(早期适当训练如等长收缩训练,不同人群注意事项不同,后期逐渐增加强度难度进行相关训练且需个性化方案)。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病部位应避免过度活动,让受伤的组织得到充分休息,这有助于炎症的消退。例如,若为胫骨骨膜炎,患者需要减少行走、跑步等下肢活动。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来促进身体恢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休息对骨膜炎恢复的作用更为关键。生活方式上,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进行剧烈运动。
2.物理治疗
冷敷:在骨膜炎早期,一般受伤后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缓解肿胀和疼痛。冷敷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一般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避免冻伤皮肤。不同年龄人群冷敷时需注意温度调节,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温度不宜过低;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要注意避免冷敷时间过长导致冻伤。
热敷:受伤48小时后,可进行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的吸收,缓解疼痛。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其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对温度感知不敏感,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差异,低龄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选择其他更安全的方式缓解症状。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需谨慎使用。
三、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骨膜炎: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炎,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要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要注意抗生素的使用疗程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例如,对于儿童感染性骨膜炎,选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2.应力性骨膜炎:多因长期、反复的应力作用引起,如长期跑步等运动导致的胫骨应力性骨膜炎。需要调整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避免继续进行加重损伤的运动,让身体有时间适应和恢复。不同运动习惯的人群调整方式不同,对于运动员,可能需要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制定新的训练计划;对于长期伏案工作后出现肩部骨膜炎的人群,则需要调整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四、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训练:在疼痛和肿胀有所缓解后,可开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等。等长收缩训练可以保持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要在家长和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避免训练强度过大。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防止因训练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2.后期康复训练: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恢复,可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例如,对于足部骨膜炎恢复后期的患者,可以进行踮脚、平足走等训练来增强足部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不同年龄、不同病因导致的骨膜炎在康复训练的和强度上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