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有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不同阶段的症状,初期多缓慢发热、全身不适;极期高热、有消化道、神经、循环系统症状及玫瑰疹;缓解期体温下降、胃肠道症状改善;恢复期体力和肠道功能逐渐恢复。
一、初期症状
发热:多为缓慢起病,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在1周内升至39~40℃左右,发热前可有畏寒,一般无寒战,这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发热特点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可能发热表现相对更易波动,但基本也遵循体温逐渐上升的规律;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体温升高幅度可能不如青壮年明显。
全身不适:患者常感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精神萎靡,这是因为伤寒杆菌感染后,细菌毒素等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状态。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表现略有差异,比如长期高强度劳作的人群可能原本食欲较好,但患病后食欲减退更为明显,而长期sedentary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乏力等症状相对更易被察觉。
二、极期症状
高热:体温持续在39~40℃,呈稽留热型,即体温波动范围较小,24小时内温差一般不超过1℃。此时患者面色潮红,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呈典型的伤寒面容。儿童在极期高热时,需特别注意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容易诱发惊厥;老年患者高热可能导致心脑血管负担加重,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消化道症状:常有食欲不振、腹胀,多有便秘,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泻,这是由于伤寒杆菌累及肠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患病后肠道症状可能更突出,如腹泻可能更频繁;老年患者肠道蠕动功能相对较弱,便秘情况可能更为常见。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听力减退、反应迟钝、重听等,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等,这是因为细菌毒素累及神经系统,影响神经传导和脑功能。儿童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部分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等;老年患者若本身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
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这是伤寒较有特征性的表现之一。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儿童相对缓脉可能不如成人典型;老年患者循环系统功能本身有所减退,相对缓脉及休克等表现可能更为危险,需及时干预。
皮疹:约半数患者在病程7~14日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压之褪色,这是伤寒杆菌菌血症时的表现。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玫瑰疹可能表现不太典型;老年患者皮肤弹性等较差,玫瑰疹观察可能相对困难。
三、缓解期症状
体温下降:体温逐渐下降,病情开始缓解,各种症状也随之减轻。此时仍需密切观察,因为可能出现肠道并发症等情况。儿童体温下降过程中需注意体温波动,防止再次发热;老年患者体温下降时要注意保暖等,避免因体温波动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胃肠道症状改善:食欲开始恢复,腹胀等情况逐渐减轻,肠道功能逐渐恢复,但仍需注意饮食调整,避免过早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四、恢复期症状
体力恢复:患者体温完全恢复正常,一般情况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儿童恢复速度相对较快,但也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老年患者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营养支持。
肠道功能恢复:肠道病变完全修复,食欲基本恢复正常,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但在恢复期仍需注意饮食卫生等,防止伤寒复发或再次感染其他肠道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