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引起,具发热、出血、肾损害等特征的传染病,病原体为汉坦病毒,传播途径有动物源性、虫媒、垂直传播,临床表现分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恢复期,人群普遍易感,可通过防鼠灭鼠、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预防
病原体方面
汉坦病毒是主要的致病原,病毒可分为多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引起的临床特点可能有一定差异。该病毒对脂溶剂敏感,一般消毒剂(如碘伏、酒精等)可将其灭活。
传播途径方面
动物源性传播: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等动物传播。鼠类可通过唾液、尿液、粪便排出病毒,污染环境后,人类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后,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也可通过呼吸道吸入被病毒污染的气溶胶而感染;还可通过消化道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等而感染。例如,在鼠类活动频繁且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虫媒传播:某些革螨、恙螨等节肢动物可作为汉坦病毒的传播媒介,它们叮咬携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后,病毒在其体内增殖,再叮咬人类时将病毒传播给人。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出血热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造成胎儿感染,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
临床表现方面
发热期:患者多有突然发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以及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可伴有颜面、颈部、上胸部皮肤潮红(“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等表现。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发热后期或热退同时,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发生休克,同时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表现,还可能出现尿量减少等情况。
少尿期:多在发热期之后出现,患者尿量明显减少,可伴有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血压升高、脉搏洪大等。
多尿期: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尿量逐渐增多,此期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项症状体征逐渐减轻直至消失,一般需要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
人群易感性与免疫力方面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一般来说,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青壮年接触鼠类等传染源的机会相对较多有关。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无明显的绝对差异,但在暴露机会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男性从事野外作业等接触鼠类机会多的工作时,感染风险可能相对稍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居住在鼠类密度高、环境卫生差的地区,或有接触鼠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行为的人群,感染出血热的风险增加。有出血热病史的人群,由于体内已产生特异性抗体,再次感染的几率相对较低,但仍需注意防护,因为可能存在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的情况。
预防方面
防鼠灭鼠:是预防出血热的关键措施。可通过堵塞鼠洞、使用捕鼠器等方法减少鼠类数量。例如,在居民区、农村等场所定期开展灭鼠活动,保持环境整洁,减少鼠类栖息和活动的空间。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食品卫生,不吃被鼠类污染的食物,不用手直接接触鼠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对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环境进行消毒,如用含氯消毒剂对被鼠尿、粪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出血热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尤其是高危人群,如从事鼠类相关工作的人员等。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降低感染出血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