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坏死率受骨折类型、治疗方式、患者年龄及特殊人群、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头下型骨折坏死率较高,经颈型次之,基底型较低;保守治疗坏死率高,内固定术不同骨折类型坏死率有差异,人工关节置换术坏死率相对降低;年轻患者坏死率相对高,老年患者稍低,儿童、合并基础病史及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坏死率会升高。
按骨折类型区分的坏死率情况
头下型骨折: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坏死率相对较高。有研究表明,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的坏死率可高达50%-70%左右。这是因为头下型骨折破坏了股骨头的血运,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头下型骨折容易损伤这些主要的供血血管,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风险大幅增加。
经颈型骨折:经颈型股骨颈骨折的坏死率相对头下型稍低,但也在20%-40%左右。骨折线经过股骨颈中部,对血运有一定破坏,但相较于头下型,血运破坏程度相对轻一些,但仍存在较高的坏死风险。
基底型骨折:基底型股骨颈骨折的坏死率相对较低,一般在10%-20%左右。因为骨折线位于股骨颈基底,此处血运相对丰富,对股骨头血运的影响较小,所以坏死率相对较低。
按治疗方式区分的坏死率情况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股骨颈骨折时,坏死率较高。由于需要长时间卧床牵引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风险较大,保守治疗的坏死率可达到30%-80%不等,且长期卧床还会带来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诸多并发症。
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对于适合内固定手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不同类型骨折的内固定术后坏死率有所不同。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坏死率仍较高,约40%-60%;经颈型和基底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坏死率相对低一些,经颈型约20%-30%,基底型约10%-20%。但内固定术后还存在骨折不愈合等问题,也会影响预后。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年龄较大、无法耐受长期卧床及内固定失败风险较高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种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坏死率相对较低,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相对更好,总体来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坏死的风险已大大降低,但仍需考虑假体磨损等长期问题。
与患者年龄相关的坏死率情况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后,坏死率相对较高。因为年轻患者的股骨头血运本身较为丰富,但骨折后血运破坏后,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头下型等骨折类型对血运破坏严重时,坏死率仍可达到较高水平,且年轻患者如果发生股骨头坏死,后续需要面临更多次的手术干预等问题。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后坏死率相对年轻患者稍低,但老年患者多合并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不过老年患者如果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治疗,其坏死率相对内固定术要低很多,但仍需关注术后假体的长期使用情况等。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儿童股骨颈骨折,由于儿童的股骨头血运与成人不同,儿童股骨颈骨折的坏死率相对成人有其特点。儿童股骨颈骨折后,坏死率一般在10%-30%左右,但儿童自身的生长修复能力较强,部分患儿经过合适的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而对于合并有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股骨颈骨折后的坏死率会进一步升高,因为基础病史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等状况,进而影响股骨头的血供,增加坏死风险。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血管功能,增加股骨颈骨折后坏死的风险,所以对于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治疗股骨颈骨折后更要注意预防坏死的发生,建议戒烟限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