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因素(饮食、吸烟饮酒)和年龄因素;治疗有内镜下治疗(高频电切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外科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结肠息肉的原因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结肠内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发展为结肠癌,有此类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高度警惕。
2.炎症刺激:肠道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反复刺激肠黏膜,使肠黏膜处于修复再生状态,容易引发息肉样病变。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较长且病情控制不佳时,结肠息肉的发生率会明显升高。
3.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影响肠道正常功能,使肠道内废物排泄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对肠黏膜产生持续刺激,增加结肠息肉发生几率。如过多摄入红肉、加工肉类等,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影响肠道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饮酒可能刺激肠道黏膜,两者均可能增加结肠息肉的发病风险。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以及酗酒者,患结肠息肉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更新速度减慢,肠道功能逐渐衰退,结肠息肉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相对更易患结肠息肉。
二、结肠息肉的治疗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可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刀导入,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从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直径较小、位置较易操作的息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扁平息肉,可采用ESD技术,将黏膜下注射液体使病变黏膜抬起,然后用内镜下专用刀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切除。这种方法可以完整切除较大的息肉,并且能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
2.外科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当息肉较大、数量较多或内镜下切除困难时,可考虑腹腔镜手术。通过腹腔镜技术进行肠道部分切除,能较为彻底地去除病变组织。对于一些存在恶变倾向或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的复杂息肉情况较为适用。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当息肉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时,可能需要进行腹腔镜下的结肠部分切除术。
开腹手术:在一些病情复杂、腹腔镜手术难以操作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开腹手术。但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开腹手术的应用相对较少,主要适用于病情非常复杂、内镜及腹腔镜无法处理的特殊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结肠息肉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现需谨慎处理。由于儿童肠道结构和功能与成人有差异,内镜下治疗需更加轻柔精准,避免对儿童肠道造成过度损伤。同时,要详细询问家族遗传病史,若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需密切监测。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较大手术创伤的老年人,可优先考虑内镜下相对微创的治疗方法,但要注意术后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结肠息肉时,治疗需格外谨慎。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明确诊断,治疗时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妊娠阶段、息肉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息肉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在产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若息肉较大或有出血等紧急情况,需在充分评估母婴安全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