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内壁的慢性溃疡,由胃黏膜保护与胃酸侵袭机制失衡引发,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表现,可通过胃镜等检查诊断,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和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机制失衡是引发胃溃疡的关键。正常情况下,胃黏膜有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等多种保护机制来抵御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当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Hp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会抑制胃黏膜合成具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另外,胃酸分泌过多会直接损伤胃黏膜,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从而形成溃疡。
二、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多为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胀痛、灼痛或钝痛等。典型的胃溃疡疼痛特点是进食后疼痛,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时至1-2小时出现,随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餐后再重复出现这样的规律。比如,患者进食一碗米饭后,大约半小时开始出现上腹部疼痛,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到下次进食后又会重复疼痛过程。
2.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典型症状,而是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三、检查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溃疡最直接、准确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鉴别溃疡是良性还是恶性。例如,医生可以清晰看到胃窦部有一个直径约1.5cm的圆形溃疡,边缘规整,底部有白苔。
2.幽门螺杆菌检测:因为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进行Hp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取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如果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呈阳性,说明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四、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1.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胃溃疡。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几率可能增加等因素都与中老年胃溃疡发病相关。
2.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患胃溃疡的几率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可能更容易接触到一些导致胃溃疡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等频率相对较高等。
3.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其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会出现紊乱,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胃酸分泌等,增加胃溃疡的发病风险;长期吸烟的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黏液分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过度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还会影响胃黏膜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诱发胃溃疡。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胃溃疡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胃黏膜修复能力差,需要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饮食要规律、清淡,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等。
2.儿童: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病,多与感染、饮食不规律等有关。儿童在治疗时要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如保证儿童饮食的定时定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
3.女性孕期:孕期女性患胃溃疡时,需要权衡药物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一般来说,优先采用饮食调整等非药物方法来缓解症状,如建议孕期女性少食多餐,食用易消化的食物等。如果必须用药,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