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有呕血与黑便、头晕乏力等全身表现、心慌冷汗等表现,可通过结合病史评估、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内镜检查明确来判断,一旦怀疑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处理,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胃出血并及时正确应对
一、症状表现
(一)呕血与黑便
胃出血较典型的表现是呕血与黑便。如果出血量较多且速度较快,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呕出的血可能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若出血量较少、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大便呈黑色,形似柏油样,称为柏油便,这是上消化道出血比较特征性的表现,多提示胃或十二指肠等部位有出血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呕血可能更为急促,黑便表现也需密切观察。
(二)头晕、乏力等全身表现
当胃出血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机体血容量不足,从而出现头晕、乏力症状。这是因为脑部供血不足以及全身组织器官供氧相对减少所致。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方面的潜在问题,胃出血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可能会加重心脑血管缺血的情况,使头晕等症状更明显;而年轻人相对代偿能力稍强,但也会出现乏力等表现,活动后症状可能会加重。
(三)心慌、冷汗等表现
胃出血导致血容量急剧下降时,机体为了保证重要脏器供血,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心慌、冷汗等症状。比如大量出血时,患者会感觉心跳加快,同时皮肤出冷汗,这是身体的一种应激反应。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可能没有明显本质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若发生胃出血,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可能会因生理状态而有所不同。
二、判断方法
(一)结合病史评估
详细询问自身病史很重要,如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尤其是溃疡活动期,发生胃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有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病史,也是胃出血的高危因素之一;另外,近期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药物的情况,也需考虑胃出血的可能性。不同年龄人群病史特点不同,儿童胃出血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感染等因素相关,成人则多与上述常见的消化性溃疡、药物等因素有关。
(二)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血红蛋白浓度等情况,若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提示有继续出血的可能。比如短时间内血红蛋白下降较明显,说明出血量较大。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也提示有消化道出血,但需要排除饮食等因素干扰。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进行血常规检查时,要综合其基础的血红蛋白水平来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因为老年人基础血红蛋白可能相对偏低,轻微的出血也可能导致血红蛋白有较明显变化。
(三)内镜检查明确
内镜检查是诊断胃出血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胃内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原因等。比如能看到胃黏膜的溃疡、糜烂、静脉曲张等病变情况。在进行内镜检查时,不同年龄人群的配合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特别注意麻醉相关的风险及术后护理等。
三、及时应对与注意事项
(一)及时就医
一旦怀疑有胃出血情况,应立即就医。不要拖延,因为胃出血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更要尽快送医,因为他们对失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快。
(二)避免自行处理
不要自行服用止血药物等,因为可能会掩盖病情或者导致药物使用不当。比如一些不恰当的止血处理可能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同时,在就医途中要尽量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出血量。
总之,判断自己是否胃出血需要综合症状表现、病史以及相关检查等多方面因素。一旦有疑似胃出血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