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胃镜发现多发性胃息肉需进行病理活检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方式有内镜下高频电切术、ESD及外科手术,术后要定期胃镜复查等,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老年人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儿童需谨慎处理及注意饮食护理,女性要注意相关情况及心理支持,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要戒烟限酒等,有既往病史人群要充分考虑既往病史对本次诊疗的影响
一、胃息肉的定义与分类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按病理类型可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增生性息肉多与炎症刺激相关,一般较小且癌变风险低;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变潜能。
二、胃镜发现多发性胃息肉的进一步检查
1.病理活检:通过胃镜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这是判断息肉良恶性的关键。因为不同性质的息肉后续处理方案不同,如腺瘤性息肉需更积极干预。
2.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的发生可能相关,检测是否感染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若存在感染,需考虑在合适时机进行根除治疗。
三、治疗方式选择
1.内镜下治疗
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小的多发性胃息肉,可在内镜下用高频电刀切除。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大部分无严重基础疾病、息肉数量不是极多且体积较小的患者。但对于年老体弱、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不能耐受内镜操作的患者需谨慎。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如果息肉较大或怀疑有恶变倾向,可采用ESD。能完整切除较大息肉,但操作相对复杂,对医生技术要求高。
2.外科手术:极少数情况下,如息肉多发且广泛、怀疑恶变且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等情况,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外科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术后随访
1.定期胃镜复查:术后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有无新的息肉生长以及手术部位有无异常。一般术后1年内每3-6个月复查1次胃镜,之后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复查间隔。年龄较大、有家族息肉病史等高危人群复查间隔可能相对缩短。
2.监测相关指标:对于腺瘤性息肉患者,除了胃镜复查外,还需关注相关肿瘤标志物等指标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复发或恶变情况。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耐受力相对较差。在检查及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治疗后要加强护理,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同时,要根据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合并心脏病需评估手术或内镜操作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等。
2.儿童:儿童多发性胃息肉相对少见,若发现需谨慎处理。由于儿童配合度较低,内镜检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严格评估麻醉风险。治疗后要特别注意饮食护理,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促进术后恢复。
3.女性:女性在检查治疗过程中需注意月经周期等情况对检查的影响,如胃镜检查一般不受月经影响,但若同时涉及其他可能受月经影响的检查或治疗需协调安排。在术后恢复等方面,要关注女性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4.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饮酒人群,需劝导其戒烟限酒,因为吸烟饮酒可能影响胃黏膜修复,增加息肉复发及恶变风险。有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需指导其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胃黏膜健康。
5.有既往病史人群:如有消化道溃疡病史、心脏病病史等,在检查治疗胃息肉时要充分考虑既往病史对本次诊疗的影响。例如,有心脏病病史者要评估内镜操作或手术对心脏的影响,可能需要心内科等多学科会诊后制定方案;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要注意术后胃黏膜的修复及溃疡复发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