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来月经量多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子宫复旧相关及激素水平变化,病理性因素有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内膜炎、子宫肌腺瘤、子宫肌瘤等,哺乳产妇和有既往病史产妇需特殊关注,产后来月经量多异常时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一、生理性因素
(一)子宫复旧相关
产后子宫需要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胎盘娩出后,子宫肌纤维收缩及缩复,使子宫体积缩小、肌壁厚度及硬度恢复。但在复旧初期,可能会有较大的创面,导致产后最初几次月经量相对偏多。一般产后6-8周子宫可恢复至非孕状态,随着子宫复旧良好,月经量会逐渐恢复正常。例如,正常未孕子宫重量约50g,产后1周时约为500g,产后2周时约为300g,产后6周恢复至50g左右,子宫复旧过程中月经量的变化与之相关。
(二)激素水平变化
产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急剧变化,胎盘娩出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哺乳产妇体内泌乳素升高,泌乳素对促性腺激素有抑制作用,但产后一段时间内,垂体-卵巢轴功能逐渐恢复,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月经量增多情况。非哺乳产妇通常在产后6-10周恢复月经,而哺乳产妇月经恢复时间有个体差异,在月经恢复初期,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出现月经量多的现象。
二、病理性因素
(一)胎盘、胎膜残留
部分产妇在分娩后,胎盘、胎膜有部分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子宫复旧不良,从而引起产后月经量多。通过超声检查可发现宫腔内有异常回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处理,如清宫术等,清除残留组织后,子宫收缩恢复,月经量可逐渐恢复正常。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10%的产后出血是由于胎盘、胎膜残留引起,其中部分患者会表现为产后月经量多。
(二)子宫内膜炎
产后产妇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如果发生子宫内膜炎,炎症刺激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进而引起月经量增多。患者多伴有下腹部疼痛、恶露异味等症状,通过妇科检查、血常规等可辅助诊断,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炎症控制后,月经量可逐渐恢复正常。
(三)子宫肌腺瘤
子宫肌腺瘤是由于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所致,可导致子宫增大、子宫收缩不良,引起产后月经量多。患者可能伴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等症状,超声等检查可协助诊断,对于症状较轻者可采取药物治疗等,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四)子宫肌瘤
如果产妇本身患有子宫肌瘤,产后子宫肌瘤可能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月经量增多。尤其是黏膜下子宫肌瘤,对月经的影响更为明显,可通过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根据肌瘤的大小、位置、患者症状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三、特殊人群情况及注意事项
(一)哺乳产妇
哺乳产妇由于泌乳素的影响,月经恢复时间不确定,在月经恢复初期出现月经量多情况时,要注意观察月经量、持续时间等情况。如果月经量过多导致贫血等情况,要注意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月经量多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病理性因素。
(二)有既往病史产妇
对于有既往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史的产妇,产后更容易出现月经量多的情况。这类产妇产后要密切关注自身月经情况,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如果既往有胎盘、胎膜残留等相关病史,产后要注意观察恶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总之,产后来月经量多可能由多种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产妇产后要关注自身月经情况,出现月经量过多、持续时间过长等异常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原因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