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尿潜血分为肾小球源性和非肾小球源性。肾小球源性尿潜血与免疫介导炎症反应相关,如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遗传性肾小球疾病(Alport综合征等),且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非肾小球源性尿潜血可由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损伤黏膜出血)、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剧烈运动后、药物因素等引起。
一、肾小球源性尿潜血
1.病理机制
肾小球肾炎是常见原因,其发病与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导致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多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均可出现尿潜血,如IgA肾病,这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与IgA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相关,约40%-40%的IgA肾病患者会出现尿潜血。
遗传性肾小球疾病也可导致尿潜血,如Alport综合征,这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的肾小球疾病,主要由编码Ⅳ型胶原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患者除了尿潜血外,还可伴有听力障碍和眼部病变等,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病较多见,男性患者症状往往更严重。
2.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
对于儿童,IgA肾病在儿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较为常见,男孩发病多于女孩。遗传性肾小球疾病如Alport综合征,男性患者由于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发病较早且病情进展相对更快。
成年女性患肾小球肾炎的情况也较多,如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等组织,导致尿潜血等表现。
二、非肾小球源性尿潜血
1.泌尿系统感染
细菌感染泌尿系统时,如大肠杆菌等感染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刺激导致泌尿系统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进入尿液。例如急性膀胱炎,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潜血,在女性中更为常见,这与女性尿道短、宽且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有关,性生活等因素可增加女性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
除细菌感染外,支原体、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也可引起泌尿系统炎症,导致尿潜血。
2.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可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引起出血导致尿潜血。例如肾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划破肾盂、输尿管等部位的黏膜,造成出血。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泌尿系统结石,饮食中高钙、高草酸等因素与结石形成有关,如长期饮用硬水、摄入过多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等)的人群,患泌尿系统结石的风险增加。
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尿潜血通常伴有疼痛症状,疼痛性质多为绞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
3.泌尿系统肿瘤
泌尿系统的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可导致尿潜血。例如膀胱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肿瘤表面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膀胱癌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长期吸烟是膀胱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人群患膀胱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3-4倍。
肾癌也可出现尿潜血,同时可能伴有腰痛、腹部肿块等表现,肾癌的发病与遗传因素、肥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有肾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4.其他原因
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尿潜血,称为运动性血尿。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肾脏受到震动或身体代谢改变等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增加,红细胞漏出。这种情况在长期不运动后突然剧烈运动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一般休息后血尿可自行消失。
药物因素也可能引起尿潜血,如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生素)、抗凝药物等,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影响泌尿系统的凝血功能或直接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尿潜血。例如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密切监测尿潜血情况,因为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