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阶段,发热期有发热及“三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低血压休克期有低血压、休克及可能的严重并发症;少尿期尿量减少,伴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多尿期尿量增多,易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出现继发感染;恢复期体力渐恢复,部分人遗留症状需长期随访,不同年龄人群各期表现及恢复情况有差异。
一、发热期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起病急骤,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发热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不同类型的出血热发热特点略有差异,例如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症状较为典型,体温上升快且波动相对较明显。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更大,且因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而老年人发热可能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发热时病情变化可能更复杂。
2.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腰痛、眼眶痛:俗称“三痛”,头痛为全头性疼痛;腰痛部位多在双侧肾区,疼痛程度可轻可重;眼眶痛是眼球后疼痛,这是由于全身小血管损害,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肾周组织水肿等所致。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劳累的人群,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在感染出血热病毒时,全身中毒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而本身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三痛”等症状可能会被基础疾病相关症状一定程度掩盖,增加早期诊断难度。
二、低血压休克期症状
1.低血压:一般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减小。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表现。此期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血管弹性较差,血压波动调节能力弱,更容易出现严重低血压,进而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儿童在低血压时,由于其循环系统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可能很快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表现。
2.休克:若低血压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可进展为休克,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神志恍惚、皮肤湿冷、发绀等,严重者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三、少尿期症状
1.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这是由于肾脏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所致。此期对于有慢性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肾脏本身功能储备差,少尿期可能会更快进展为肾衰竭等严重情况;儿童少尿期时,需要密切关注尿量变化,因为儿童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少尿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更明显影响。
2.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患者可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嗜睡、烦躁、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还可出现高血钾、低血钠、低血钙等电解质紊乱表现。
四、多尿期症状
1.尿量增多:随着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24小时尿量可达2000ml以上。此期由于大量尿液排出,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容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老年人在多尿期时,由于自身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儿童多尿期时,要注意合理补液,避免因补液不当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2.并发症:此期可能会出现继发感染等情况,如肺部感染等,因为患者免疫力在恢复期仍相对较低。
五、恢复期症状
1.体力恢复:经过多尿期后,患者尿量逐渐恢复正常,体力开始逐渐恢复,一般需要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但不同年龄人群恢复速度有差异,年轻人恢复相对较快,老年人恢复时间可能更长,且恢复过程中需要注意营养补充和适当休息。
2.遗留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一些症状,如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心肌损害等,需要长期随访观察。例如,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出血热恢复期后,遗留心肌损害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