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相关检查包括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病毒抗原检测取唾液、脑脊液等标本,用免疫荧光抗体法等检测抗原,可早期诊断及反映病情;病毒核酸检测采唾液等标本,用核酸扩增技术,灵敏度高,可用于潜伏期诊断;抗体检测分血清抗体检测(采静脉血,评估免疫效果等)和脑脊液抗体检测(腰椎穿刺采集,判断病毒是否侵犯中枢神经);脑部影像学检查用头颅CT和MRI,可发现脑部炎症性改变,辅助评估病情及预后。
一、病毒抗原检测
1.标本采集:通常取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角膜印片等标本。唾液标本采集相对简便,让患者自然流出唾液或用棉拭子蘸取唾液即可。脑脊液采集需要进行腰椎穿刺,属于有创操作,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决定是否进行。角膜印片则是从患者眼部获取标本,操作时会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2.检测方法及意义:通过免疫荧光抗体法等检测标本中的狂犬病毒抗原。如果检测到抗原,提示体内存在狂犬病毒感染。例如,有研究表明,在狂犬病早期,唾液中的病毒抗原检测就可能呈阳性,对于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标本的检测阳性率可能有所不同,脑脊液中检测到抗原往往提示病情已较为严重,因为病毒已经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二、病毒核酸检测
1.标本类型:可以采集患者的唾液、脑组织等标本。唾液标本采集方便,患者无明显痛苦。脑组织标本一般是在患者死亡后进行病理解剖获取,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
2.检测原理及价值:利用核酸扩增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检测狂犬病毒的核酸。该方法灵敏度高,能够早期检测到极少量的病毒核酸。在狂犬病潜伏期,病毒核酸检测可能就可以发现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潜伏期的诊断以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价值。不同标本中病毒核酸的存在情况也能反映病毒在体内的分布和感染阶段,比如脑组织中的病毒核酸阳性率通常较高,因为病毒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繁殖。
三、抗体检测
1.血清抗体检测
标本采集:采集患者的静脉血,一般需要空腹或者非空腹均可,采集后分离血清进行检测。
检测意义:包括中和抗体检测等。在狂犬病暴露前预防时,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评估免疫效果。如果暴露后进行检测,急性期抗体多为阴性,而恢复期抗体水平会显著升高。例如,当患者被可疑狂犬病毒动物咬伤后,在发病前可能血清抗体检测为阴性,但发病后恢复期血清抗体水平会升高,可通过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来辅助诊断狂犬病。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血清抗体的产生和变化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抗体产生的速度和水平可能与成人有所差异,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2.脑脊液抗体检测
采集方式:通过腰椎穿刺采集脑脊液。
检测价值:脑脊液中的抗体检测对于判断病毒是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有重要意义。如果脑脊液中检测到狂犬病毒抗体,提示病毒已经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对于狂犬病的临床分期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作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脑脊液抗体的检测结果解读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可能存在一些生理性因素干扰检测结果。
四、影像学检查
1.脑部影像学检查
检查方法:常用的有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头颅CT可以观察脑部是否有结构性改变,如是否有脑水肿、出血等情况。MRI对于脑部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的细微病变,如脑组织的炎症、水肿等情况。
意义:在狂犬病患者中,脑部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发现脑部有炎症性改变,如脑水肿等表现。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的患者,脑部影像学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的脑部发育尚未成熟,在狂犬病感染时,脑部影像学改变可能有其自身特点,需要儿科医生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