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疣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足部引发,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皮肤破损易感染,发病机制是病毒整合致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分化。典型表现为足底角质性丘疹等,好发于受压部位,儿童、青少年及成人表现有差异。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等,需与鸡眼、胼胝鉴别。治疗有冷冻、激光等方法,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公共潮湿环境赤足、处理足部外伤及增强免疫力。
一、定义
趾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发生于足部的良性赘生物。HPV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从而引起皮肤良性增生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比如与患者共用拖鞋、浴巾等公共物品时,容易被感染。另外,在公共泳池、浴室等潮湿环境中也可能间接接触到病毒而感染。
皮肤有破损时,更易感染HPV。例如足部皮肤因摩擦、外伤等出现微小创口,此时接触到HPV就增加了患病风险。
2.发病机制:HPV感染皮肤后,会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促使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使得表皮增厚、角化,形成典型的趾疣外观,表现为表面粗糙、界限清楚的角质性丘疹,周围绕以稍高的角质环。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初起为细小发亮的丘疹,逐渐增大至黄豆大小或更大,因受压而形成淡黄色或褐黄色胼胝样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中央可见黑色小出血点,这是由于乳头层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数目可从单个至多个不等,有时多个趾疣可融合成较大的斑块。
2.好发部位:主要发生在足底,尤其是受压部位,如足跟、跖骨头或跖间。
3.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足部皮肤相对娇嫩,感染HPV后趾疣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可能更易出现皮疹扩散等情况,由于儿童活动量大,足部摩擦多,可能导致趾疣数量增多或增大较快。
青少年及成人:青少年和成人足部皮肤相对厚硬,趾疣的表现相对典型,但也受生活方式影响,如经常穿不透气鞋子的人群,足部潮湿环境利于HPV生存繁殖,更容易发生趾疣。有足部外伤史或免疫力相对较低的成人,也更易患趾疣。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足底的角质性丘疹、中央黑色小点等即可初步诊断趾疣。
必要时可通过皮肤镜检查进一步辅助诊断,皮肤镜下可见趾疣特有的血管形态等特征。还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在棘层上部和颗粒层可见空泡化细胞,这些细胞大,核深染,核周围有一透明带,具有诊断价值。
2.鉴别诊断
鸡眼:鸡眼主要是由于长期摩擦和压迫引起的角质增生性损害,通常为边界清楚的淡黄色角质栓,表面光滑,与皮面平或稍隆起,中心有倒圆锥状角质栓嵌入真皮,压痛明显,而趾疣压痛相对不明显,且可见黑色小点。
胼胝:胼胝是皮肤长期受压迫和摩擦而引起的手部或足部皮肤局限性扁平角质增生,一般为蜡黄色、扁平或稍微隆起的局限性角质肥厚斑块,质硬,表面光滑,皮纹清晰,一般无自觉症状,而趾疣有病毒感染相关的特征表现。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如冷冻治疗,通过低温使疣体坏死脱落;激光治疗,利用高能激光束去除疣体;还可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如5%咪喹莫特乳膏等,但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疣体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2.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足部清洁干燥,不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
尽量避免在公共泳池、浴室等潮湿环境中赤足行走,减少感染HPV的机会。
对于足部有外伤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降低感染风险。如果本身免疫力较低,如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群,更要加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趾疣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