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沙门菌是引起伤寒和副伤寒的病原体,有特定抗原可用于血清学诊断;传播途径包括粪-口和接触;临床表现有典型和非典型;诊断方法有血常规、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治疗以抗菌药物为主并对症支持;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相关情况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病原体特征
伤寒沙门菌属于沙门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是引起伤寒和副伤寒的病原体,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感染所致,副伤寒则可由副伤寒沙门菌A、B、C等感染引起。伤寒沙门菌有独特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这些抗原可用于血清学诊断,如肥达试验。
二、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主要通过被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例如,被污染的水源如果被人饮用,就可能导致感染;被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被污染肉类、被污染的蔬菜等,人食用后也易感染。
2.接触传播: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如照顾患者、与患者有生活上的密切接触等,接触了被患者排泄物污染的物品等也可能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典型伤寒表现
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体温可达39-40℃,热型常为稽留热,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2周或更长时间。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发热表现不典型,可能体温波动较大。
消化系统症状:可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等。儿童患者消化系统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如腹泻可能较为频繁。
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儿童患者可能因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如可能出现烦躁等表现。
玫瑰疹:部分患者在病程7-14日可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压之褪色。儿童患者玫瑰疹出现的几率可能相对较低。
肝脾肿大:病程中可出现肝脾肿大,儿童患者肝脏肿大可能更易被触及。
2.非典型伤寒表现
轻型伤寒:多见于儿童及已接受预防接种者,发热程度较低,病程较短,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重型伤寒:多见于体质差、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可出现高热、神志不清等,病情凶险。
四、诊断方法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儿童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差异,需结合儿童生理特点综合判断。
2.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病程第1-2周血培养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儿童患者采血时需注意无菌操作,根据儿童体重等因素准确采血。
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且受抗菌药物影响较小,适用于已用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
粪便培养:病程第2-3周阳性率较高,可用于诊断。
3.血清学检查:肥达试验,即检测血清中伤寒沙门菌抗体,若“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但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肥达试验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主要是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首选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对症支持治疗,如发热时进行适当的物理降温(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降温方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六、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伤寒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期要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为止。儿童患者的隔离要更加注重生活环境的管理,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儿童。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不吃生冷食物,蔬菜水果要洗净,肉类要煮熟煮透。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3.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疫苗进行预防,儿童接种疫苗要按照儿童免疫程序进行,注意疫苗接种的禁忌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