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由RNA病毒HCV引起,基因易变异致疫苗研发难,主要通过血液、黏膜传播,母婴传播几率低,多数急性丙肝转慢性,可致肝硬化、肝癌,靠检测抗体和RNA诊断,DAA药物治愈率高;乙肝由DNA病毒HBV引起,有完整结构,存多种体液,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性传播,急性有明显或轻微症状,慢性有相关表现,可致肝硬化、肝癌,通过乙肝五项等诊断,治疗包括抗病毒等,预防靠接种疫苗、避免血液暴露等。
一、病原体方面
丙肝: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HCV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易变异,导致病毒准种的形成,使得疫苗研发相对困难。
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HBV是一种DNA病毒,有完整的病毒颗粒结构,包括包膜和核心部分,可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多种体液中。
二、传播途径方面
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等;也可通过黏膜传播,如不洁的纹身、穿耳等;母婴传播虽存在,但相对乙肝而言几率较低,一般在3%-10%左右。
乙肝: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同丙肝类似的血液暴露情况)、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可将病毒传给婴儿,母婴传播率可高达90%以上)、性传播(与乙肝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
三、临床表现方面
丙肝:多数感染者在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约有50%-85%的急性丙肝感染者会转为慢性感染。慢性丙肝患者可能会有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病情逐渐进展,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从感染到肝硬化的平均时间约为20-30年,发展为肝癌的平均时间约为20-30年。
乙肝:急性乙肝患者部分有明显症状,如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等,也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慢性乙肝患者同样可能有乏力、纳差、腹胀等表现,病情进展也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从慢性乙肝发展为肝硬化的平均时间约为10-30年,发展为肝癌的平均时间约为20-30年,但不同个体差异较大。
四、诊断方法方面
丙肝:主要通过检测HCV抗体和HCVRNA来诊断。HCV抗体阳性提示可能感染过HCV,但需进一步检测HCVRNA来确定是否为现症感染。HCVRNA定量检测可反映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乙肝:需要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来判断感染状态,同时检测乙肝DNA定量来反映病毒复制情况,还需结合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检查评估肝脏损害程度和病变情况。
五、治疗方面
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丙肝的治愈率,例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等药物,对于基因1-6型丙肝的治愈率可达90%以上,且疗程相对较短,一般为8-12周,但需要根据具体的基因型和病情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方案。
乙肝:目前乙肝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等,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和干扰素类。核苷(酸)类似物需要长期服用,停药后复发风险较高;干扰素类有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但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等。
六、预防方面
丙肝:避免不安全的注射行为,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血制品输注;减少不安全的性接触风险,正确使用安全套;对于母婴传播,感染丙肝的母亲所生婴儿应进行HCVRNA检测,若阳性需评估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等。
乙肝: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个月的程序接种;避免血液暴露,如防止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对于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避免不安全的性接触,正确使用安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