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脱垂与胃下垂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不同。胃粘膜脱垂由胃窦部粘膜下肌层增生等致胃粘膜异常脱垂,表现为上腹痛等,X线钡餐等可查,轻证对症,重证内镜或手术;胃下垂因多种因素致胃位置低于正常,有腹胀等表现,X线钡餐可诊,轻证非手术,重证或有并发症者手术;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相关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胃粘膜脱垂:是由于异常松弛的胃粘膜逆行突入食管或向前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所致,其发病多与胃窦部粘膜下肌层增生等因素有关,常见于30-60岁男性,可能与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一定关联,比如部分患者有喜食刺激性食物等生活方式。
2.胃下垂:是胃的位置低于正常,多因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腹内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引起,常见于瘦长体型、多产妇、多次腹部手术史者等,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因特殊生理结构及生育等因素更易发病,且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胃下垂风险。
二、临床表现
1.胃粘膜脱垂: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为隐痛、胀痛或烧灼痛等,有时可向右胸部、背部放射,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在进食后尤其是饱食后容易诱发症状,因为进食后胃蠕动增加可能促使胃粘膜更容易脱垂。
2.胃下垂:患者多有腹胀及上腹部不适,饭后加重,伴恶心、嗳气、厌食、便秘等症状,有时可出现腹部隐痛,疼痛一般较轻微且无明显规律,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仰卧位时症状可减轻,体型瘦长者可能更明显感觉到腹部有重物下坠感等。
三、检查方法
1.胃粘膜脱垂:
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胃粘膜脱垂的重要方法,可见十二指肠球部基底部有凹面的充盈缺损,呈菜花样、伞状或为蕈状阴影,有时可见胃粘膜通过幽门管脱入十二指肠球部。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脱垂的胃粘膜,能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等,还可同时进行活检等操作。
2.胃下垂:
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胃下垂的标准方法,可见胃的位置低于正常,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胃的形态可呈无力型等改变。
超声检查:也可辅助判断胃的位置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1.胃粘膜脱垂:
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等,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需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症状明显者可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内镜下治疗可通过圈套器等方法将脱垂的胃粘膜切除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
2.胃下垂:
轻度胃下垂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加强营养、少食多餐、餐后平卧休息、增强腹肌锻炼等,通过增加营养改善全身状况,少食多餐减轻胃的负担,餐后平卧减少胃的下垂程度,加强腹肌锻炼可增强腹部肌肉力量以维持胃的位置。
重度胃下垂或伴有并发症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粘膜脱垂及胃下垂相对较少见,若发生胃粘膜脱垂多与先天发育或特殊感染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需谨慎,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等,避免随意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胃下垂在儿童中多因先天体质因素等,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避免过度消瘦、适当进行适合儿童的体育锻炼等,增强体质。
2.孕妇:孕妇发生胃下垂可能与子宫增大等因素有关,要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避免餐后立即活动,可采取左侧卧位等方式减少子宫对胃部的压迫,同时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分娩后身体恢复可能有助于胃下垂情况的改善。
3.老年人:老年人胃粘膜脱垂和胃下垂的发生可能与胃肠功能减退、肌肉松弛等因素相关,治疗上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非手术治疗为主时要注意营养的合理补充,药物使用需谨慎,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风险,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加重病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