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通过粪-口等途径传播,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流行病学特征,临床有不同分型,可通过血清学等检查诊断,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人群感染表现等有差异,预防诊治要考虑相关因素影响。
甲肝即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一、病原学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乙醚、酸(pH3)等。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急性期患者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1周内,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毒,具有较强传染性;隐性感染者因无明显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也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如污染的水源、食物可引起爆发流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也可导致散发性发病,比如接触了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手、物品等后,经手-口传播感染。
其他途径:输血传播及垂直传播等较为少见。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儿童及青少年多见,近年来成人中甲肝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可能与部分人群未接种疫苗且暴露机会增加有关。
三、临床特点
1.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平均28天。
2.临床分型: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部分患者有发热;黄疸期时,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皮肤黄染,黄疸1~3周达高峰,同时肝大,有压痛和叩击痛;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无黄疸表现,易被忽视,在甲肝的传播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重型肝炎:少见,多见于老年人、有基础肝病等人群,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出血倾向等,如不及时救治,预后较差。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抗-HAVIgM:是诊断甲型肝炎最常用的血清学指标,发病后1~2周即可在血清中检出,3~6个月后逐渐消失,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抗-HAVIgG:出现较晚,但可长期存在,阳性表示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具有免疫力。
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粪便、血液中的甲型肝炎病毒RNA,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对于早期诊断和确定病毒感染情况有重要意义。
五、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应早期隔离,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不少于3周。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45天,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者。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粪便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加强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洗手等。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餐具等要进行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的有效措施。目前常用的甲肝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保护效果良好。一般婴儿在1岁左右可接种甲肝疫苗,高危人群如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医务人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等也应接种疫苗。
被动免疫:可使用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主要用于接触甲型肝炎患者的易感儿童、孕妇等,一般在接触后7~14天内注射,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免疫时间较短。
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甲肝后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而成人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生活方式中,不注意饮食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易增加感染风险。有基础肝病的患者感染甲肝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需更加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在预防和诊治甲肝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甲肝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