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疟疾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症状多样具阶段性特点,有反复发作发热,发热周期与疟原虫种类相关,间歇期不规律致患者身体虚弱等;有贫血相关表现,不同程度贫血表现不同,血液检查可见红细胞等变化;有肝脾肿大,脾脏初期左肋下可触及且进行性肿大,肝脏右肋下可触及伴右上腹隐痛等,病理机制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有关;还有其他系统表现,消化系统有食欲不振等症状,神经系统有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抽搐昏迷等。
反复发作的发热
发热特点:慢性疟疾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发热症状,体温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升高。一般来说,发热周期与疟原虫的生活史相关,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约为48小时,三日疟约为72小时。在发热过程中,患者先有寒战,随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以上,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之后体温又会逐渐下降,伴有大量出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而成年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状态不同,发热时的不适感有所变化。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发热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悸等症状加重。
持续时间:发热发作会持续数小时不等,然后进入间歇期。间歇期的长短因疟原虫种类而异,间日疟和卵形疟间歇期一般为48小时,三日疟间歇期为72小时。但慢性疟疾患者的间歇期可能不太规律,容易出现反复发作,长期的反复发作会导致患者身体虚弱、贫血等情况逐渐加重。
贫血相关表现
贫血程度:由于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破坏红细胞,慢性疟疾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轻度贫血时,患者可能仅表现为面色稍苍白、活动后轻度气促;中度贫血时,面色苍白较为明显,活动后气促加重,还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重度贫血时,患者面色苍白严重,活动耐力显著下降,甚至可能出现心悸、心慌等心脏代偿不全的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贫血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贫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女性患者在贫血时可能会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有慢性基础疾病如慢性肾病的患者,本身可能就有贫血倾向,疟疾引起的贫血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导致肾功能进一步受损等不良后果。
红细胞变化:血液检查可见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外周血涂片可发现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的情况,红细胞形态可能出现异常,如出现变形、破裂等现象。
肝脾肿大
肿大情况:慢性疟疾患者常出现肝脾肿大。脾脏肿大较为常见,初期可在左肋下触及,随着病情进展,脾脏会进行性肿大,质地可能由软变硬。肝脏也会肿大,一般在右肋下可触及,患者可能会有右上腹隐痛等不适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肝脾肿大的表现有所差异,儿童的肝脏和脾脏相对较柔软,肿大程度可能在早期更容易被发现;成年患者肝脾肿大时,可能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表现出的不适感觉有所不同;对于有肝硬化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疟疾引起的肝脾肿大可能会加重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影响肝脏功能。
病理机制:疟原虫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免疫反应,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从而引起肝脾肿大。长期的肝脾肿大可能会影响其正常功能,如脾脏功能亢进,进一步加重贫血等症状。
其他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因为疟原虫感染引起机体全身反应,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慢性疟疾引起的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会更明显,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成年患者若本身有胃肠道基础疾病,如胃溃疡等,疟疾引起的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会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导致病情加重。
神经系统:部分慢性疟疾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精神萎靡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抽搐、昏迷等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抽搐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对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患者,疟疾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会导致原有病情复发或加重,增加治疗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