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缩乏力的表现
宫缩乏力表现为产程延长,包括潜伏期延长(初产妇超16小时)和活跃期延长(超8小时);子宫收缩力异常,有宫缩强度弱(宫底隆起不明显、压力峰值低)和频率低(间隔延长、持续短);出血量增多,有胎盘剥离延缓(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未剥离)和产后出血(最常见原因,占70%-80%,致阴道大量流血、子宫质软等);产妇一般状况变化,宫缩痛不明显,大量出血时出现烦躁、口渴、乏力,及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高龄产妇等代偿差者更易出现严重生命体征紊乱。
一、产程延长
1.潜伏期延长:从规律宫缩至宫口扩张3cm为潜伏期,初产妇潜伏期正常约需8小时,最大时限16小时,超过16小时称潜伏期延长。此时宫缩频率低、强度弱,产妇可能感觉宫缩间隔时间长,持续时间短,导致宫口扩张缓慢。对于有高危妊娠因素的孕妇,如肥胖、既往难产史等,更易出现潜伏期延长,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子宫肌层的正常收缩功能及宫颈的顺应性。
2.活跃期延长:从宫口扩张3cm至宫口开全为活跃期,初产妇活跃期正常约需4小时,最大时限8小时,超过8小时称活跃期延长。活跃期又分为加速期、最大加速期和减速期,若在活跃期各阶段进展缓慢,均提示宫缩乏力。例如,加速期宫口扩张速度初产妇<1.2cm/h,经产妇<1.5cm/h;最大加速期宫口扩张速度减慢等情况,都与宫缩乏力导致的宫口扩张受阻有关。
二、子宫收缩力异常
1.宫缩强度弱:宫缩时宫底隆起不明显,用手按压宫底时,感觉子宫肌层较软,收缩时手指压入有凹陷。在临床上通过宫缩压力探头等设备可监测到宫缩压力峰值低于正常范围,正常宫缩压力峰值初产妇约40-60mmHg,经产妇约50-70mmHg,宫缩乏力时往往低于此值。这种情况在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下更易发生,因为子宫肌层承受的压力较大,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羊水过多时子宫肌纤维被拉长,都影响子宫正常收缩。
2.宫缩频率低:正常宫缩频率在临产活跃期时约2-3分钟1次,每次持续30秒以上。宫缩乏力时宫缩间隔时间延长,可能5-6分钟甚至更长时间1次,而且宫缩持续时间短,不足30秒。这会导致子宫肌层不能有效压迫子宫肌层内的血管,影响胎盘-子宫血供,对胎儿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有胎儿窘迫高危因素的胎儿,如存在脐带绕颈、胎盘功能不良等情况时,更易因宫缩乏力导致胎儿缺氧。
三、出血量增多
1.胎盘剥离延缓: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5-15分钟内胎盘应剥离娩出,宫缩乏力时,子宫肌层收缩乏力,影响胎盘剥离面血窦的关闭,导致胎盘剥离时间延长。胎盘剥离不全或剥离后滞留于宫腔内,会影响子宫收缩,进一步加重出血。例如,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仍未剥离,就属于胎盘剥离延缓,此时子宫收缩差,阴道出血量逐渐增多,颜色暗红。
2.产后出血: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表现为胎儿娩出后阴道大量流血,血色暗红,子宫质软,轮廓不清。出血量可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多量,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产妇生命。对于有多次妊娠史、子宫肌纤维受损(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多产等)的产妇,发生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风险更高,因为子宫肌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收缩能力下降。
四、产妇一般状况变化
1.疼痛表现:由于宫缩乏力,产妇的宫缩痛可能不明显,虽然有宫缩,但疼痛程度较轻,与正常有力宫缩时的剧烈疼痛不同。但随着产程延长和出血量增多,产妇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口渴、乏力等表现,因为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量消耗增加,且失血导致血容量不足。
2.生命体征变化:大量出血时,产妇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早期心率增快,是机体为了维持重要脏器灌注的代偿反应;随着出血量进一步增加,血压逐渐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1,提示休克较严重。对于高龄产妇,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差,更易在宫缩乏力产后出血时出现严重的生命体征紊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