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滑囊炎是足跟部滑囊发生的炎症,常见跟后滑囊炎和跟下滑囊炎,前者多与鞋摩擦等有关,后者因足跟受压摩擦等引发,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可增强肌肉力量,预防需选合适鞋子、注意运动防护、控制体重。
一、常见类型及病因
1.跟后滑囊炎
病因:多与鞋的摩擦有关,比如穿着过硬、过紧的鞋子,长时间行走或跑步等运动,会使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反复受到摩擦和压迫,导致滑囊炎症。此外,足跟部的外伤、感染等也可能引发跟后滑囊炎。在青少年中,跟后滑囊炎可能与跟腱止点的过度使用有关,例如过度的跳跃、奔跑等运动。对于女性而言,长期穿高跟鞋可能增加跟后滑囊炎的发生风险,因为高跟鞋会改变足跟的受力分布,使跟腱与皮肤间的滑囊受到更大的压力。
2.跟下滑囊炎
病因:主要是由于足跟长时间受到压迫或摩擦,例如长期站立、行走,从事重体力劳动等。肥胖人群由于体重较大,足跟部承受的压力增加,更容易发生跟下滑囊炎。此外,足跟部的骨性突起处受到反复的刺激,也会引发跟下滑囊炎。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足跟部会出现疼痛,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跟后滑囊炎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跟腱附着处会有疼痛;跟下滑囊炎患者则主要表现为足跟底部的疼痛,尤其是在负重时疼痛明显。
肿胀:受累的滑囊部位会出现肿胀,跟后滑囊炎时可见跟腱周围肿胀,跟下滑囊炎时足跟底部肿胀。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的足跟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例如行走困难,上下楼梯时疼痛加剧等。
2.体征
局部压痛:在滑囊所在部位有明显的压痛,跟后滑囊炎时压痛位于跟腱与皮肤之间,跟下滑囊炎时压痛在足跟底部。
皮肤改变:跟后滑囊炎严重时,可能会出现皮肤红肿,跟下滑囊炎一般皮肤改变相对不明显,但肿胀处皮肤可能紧张。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足跟部的肿胀、皮肤情况等,触诊检查压痛部位、范围等,初步判断滑囊炎的部位和大致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滑囊的大小、是否有积液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滑囊炎的严重程度,对于跟后滑囊炎和跟下滑囊炎都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超声检查无创、可重复性好,能实时观察滑囊的动态变化。
X线检查:一般用于排除足跟部的骨质病变,如骨折、跟骨骨刺等,虽然不能直接显示滑囊,但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足跟部的骨骼情况,与滑囊炎进行鉴别诊断。
四、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休息:减少足跟部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让足跟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是缓解症状的基础措施。对于运动员等经常需要运动的人群,应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方式。
物理治疗:可以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超短波和红外线照射可以消炎、消肿,促进炎症的吸收。例如,每天热敷足跟部1-2次,每次15-20分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口服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药物的禁忌证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使用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康复锻炼:在症状缓解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增强足跟部周围肌肉的力量,例如进行足跟部的踮脚、伸展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的幅度和强度,逐渐增加,避免再次损伤滑囊。
五、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鞋子:穿着舒适、合脚、鞋底柔软且有良好支撑的鞋子,避免穿过硬、过紧或高跟鞋等。对于从事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工作的人,应选择专业的工作鞋,以减少足跟部的压力和摩擦。
2.注意运动防护:进行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装备,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运动过程中注意避免足跟部受到过度的摩擦和压迫。例如,跑步时选择合适的跑鞋,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拉伸放松。
3.控制体重:肥胖人群应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减轻足跟部的负担,降低足跟滑囊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