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痉挛是怎么回事
肠痉挛又称肠绞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常见的机能性腹痛,由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致阵发性腹痛。其发病机制与饮食、肠道气体、神经系统发育及成人的肠道炎症等有关;症状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脐周阵发性腹痛,可伴呕吐等,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并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如腹部保暖、按摩等,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预防需从饮食(婴幼儿合理喂养、成人规律饮食等)和生活方式(腹部保暖、保持良好心态等)方面入手。
一、肠痉挛是什么
肠痉挛又称肠绞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为常见的机能性腹痛。它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
(一)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饮食因素,如进食过多生冷食物、暴饮暴食等,可刺激肠道导致肠痉挛;肠道气体产生过多,肠道内气体积聚过多也可能引发肠壁平滑肌收缩痉挛;还有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肠道的调节功能不稳定有关,尤其常见于婴幼儿阶段,其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更容易出现肠痉挛情况。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发病机制略有差异,对于成人,肠道炎症、寄生虫感染等也可能成为诱发肠痉挛的因素。
二、肠痉挛的表现
(一)症状表现
1.腹痛特点: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疼痛部位以脐周为主,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严重时孩子可能会哭闹不安、翻滚等。疼痛具有间歇性,发作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例如婴幼儿可能会突然出现哭闹,双腿蜷曲,面色潮红等表现。
2.伴随症状:有的孩子可能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部分孩子可能会有面色苍白等表现,但一般精神状态在缓解期可恢复正常。不同年龄孩子表现有所不同,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主要通过哭闹等行为来体现不适。
三、肠痉挛的诊断
(一)依据症状体征
医生主要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来初步诊断肠痉挛,比如典型的阵发性脐周腹痛,发作时可在腹部触摸到紧张的肠管,但缓解期腹部柔软无明显压痛等体征。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痛的疾病,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鉴别。例如进行腹部B超检查,可帮助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等情况。
四、肠痉挛的治疗与处理
(一)非药物干预
1.腹部保暖:可以用热水袋给孩子腹部保暖,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通过温暖腹部可缓解肠壁平滑肌痉挛,减轻疼痛。对于成人,也可采用类似方法,用温热的毛巾等敷于腹部。
2.按摩腹部:以孩子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按揉腹部,按揉时力度要适中,顺时针方向轻轻打圈按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肠痉挛引起的不适。成人也可采用此方法,但要根据自身腹部情况适度操作。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皮肤娇嫩,在腹部保暖时要格外注意温度和保暖物品的选择,避免过热造成皮肤损伤。按摩腹部时动作一定要轻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同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腹痛情况等,若腹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频繁等,要及时就医。
2.成人:成人发生肠痉挛时,除了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外,要注意排查可能存在的诱因,如是否有饮食不当、肠道炎症等情况。如果频繁发作肠痉挛,也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是否有肠道器质性疾病等问题。
五、肠痉挛的预防
(一)饮食方面
1.婴幼儿:合理喂养,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进食过多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奶粉的冲调浓度等要适宜。
2.成人: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维持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少肠痉挛的发生风险。
(二)生活方式
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都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尤其是在季节变化时,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避免腹部着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因为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增加肠痉挛发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