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胃溃疡是什么意思
十二指肠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常见类型,由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黏膜防御机制减弱相关;临床表现有年龄性别差异及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等;诊断靠胃镜、Hp检测、X线钡餐;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诊断治疗需谨慎。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是导致十二指肠胃溃疡的重要因素。Hp可破坏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屏障,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因素发挥作用,引发溃疡。大量研究表明,约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以上的胃溃疡与Hp感染有关。例如,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p感染率高的地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2.胃酸分泌过多:胃酸是引发溃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胃酸分泌过多时,超过了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耐受能力,就会侵蚀黏膜,导致溃疡形成。例如,在十二指肠溃疡中,通常存在胃酸分泌亢进的情况,这与壁细胞数量增多、壁细胞对刺激物的敏感性增强等因素有关。
3.黏膜防御机制减弱: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具有自身的防御机制,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细胞更新等。当这些防御机制减弱时,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例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黏膜的防御功能,增加溃疡发生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1.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发病年龄相对较十二指肠溃疡稍晚。在性别方面,十二指肠溃疡男性多于女性,而胃溃疡的性别差异相对较小,但总体上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
2.症状表现:主要症状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为空腹痛,即餐后2-4小时左右疼痛,进食后缓解,疼痛具有节律性,常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胃溃疡的疼痛多为餐后痛,进食后不久出现,1-2小时后缓解。此外,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溃疡发生出血,可能出现黑便、呕血等表现;如果发生穿孔,会出现剧烈的腹痛、腹膜炎等表现。
三、诊断相关因素
1.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胃溃疡的重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例如,胃镜下可以清晰看到十二指肠球部或胃内的溃疡病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底部覆盖白苔或黄苔等。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Hp有助于明确溃疡的病因,并指导治疗。例如,尿素呼气试验无创且准确性较高,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和患者的复查。
3.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钡剂在溃疡部位可形成龛影,是X线诊断溃疡的重要依据,但不如胃镜直观和准确。
四、治疗相关因素
1.一般治疗:患者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等。
2.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铋剂等)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如抗生素联合铋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四联疗法等)。不同的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组合使用。例如,对于Hp阳性的溃疡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Hp治疗来根除Hp,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和预防复发。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胃肠功能减弱,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等,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老年人患十二指肠胃溃疡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胃镜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等。孕妇患十二指肠胃溃疡时,药物的选择需要更加慎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并且要权衡治疗的益处和可能的风险等。儿童患十二指肠胃溃疡相对较少,但如果发生,需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特点,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等,药物使用要非常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