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有典型症状如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出汗及伴随胃肠道症状,诊断依据包括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血涂片镜检、疟原虫抗原检测、核酸检测),需与伤寒、败血症等发热性疾病鉴别,伤寒呈稽留热等且血涂片无疟原虫,败血症有感染病灶且血培养有致病菌,疟疾血涂片可找疟原虫来区分。
一、疟疾的症状表现
(一)典型症状
1.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出汗
疟疾的典型症状通常表现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出汗。首先是突然发作的寒战,患者会感觉寒冷,甚至打哆嗦,持续数分钟到1小时左右,随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40℃甚至更高,出现高热症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表现,高热持续数小时后,患者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症状缓解。这种周期性发作与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繁殖周期有关,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约为48小时,三日疟约为72小时。
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感染疟疾后可能症状更为不典型,而且高热更容易引起惊厥等情况。对于有疟疾流行地区旅居史的儿童,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热、寒战等情况,需高度警惕疟疾。
2.其他伴随症状
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在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明确的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出现上述症状时更应考虑疟疾可能。对于生活在疟疾高流行区的人群,由于长期暴露于疟原虫感染风险中,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二、疟疾的诊断依据
(一)流行病学史
有在疟疾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尤其是在发病前1-3周内有疟区旅居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不同年龄人群的疟疾流行区旅居史意义不同,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相对较窄,如果在当地有疟疾传播的环境中生活,感染风险更高。对于有疟疾流行区旅居史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出现疑似疟疾症状时都应考虑疟疾可能。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涂片镜检
这是诊断疟疾的重要方法。通过取患者外周血制作血涂片,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如果能找到疟原虫,即可确诊疟疾。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在血涂片中的形态有所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滋养体呈环状体、大滋养体等不同形态,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三日疟的滋养体和配子体形态也有其特点;恶性疟的环状体较小,红细胞内可见茂氏点等。
对于儿童患者,采血相对困难,但仍需尽量进行血涂片检查。在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确保血涂片制作和染色质量,以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
2.疟原虫抗原检测
采用免疫色谱法等技术检测疟原虫抗原,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对于临床高度怀疑疟疾但血涂片镜检阴性的患者,可进行疟原虫抗原检测。其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疟原虫抗原。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相似,但需要注意样本的采集和检测操作规范,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核酸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核酸检测方法可以检测疟原虫的核酸,对于低原虫血症等情况的检测敏感性较高。它能更早期地发现疟原虫感染,但相对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一般在血涂片镜检和抗原检测难以明确诊断时采用。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核酸检测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的医疗条件和诊断需求来决定。
三、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鉴别
1.伤寒
伤寒患者也有发热症状,但一般为稽留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伴有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如表情淡漠等,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等。而疟疾的发热是周期性发作,血涂片可找到疟原虫,这是两者的重要鉴别点。对于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来区分是伤寒还是疟疾。儿童感染伤寒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进行鉴别。
2.败血症
败血症患者有高热、寒战等症状,但一般为弛张热,有感染病灶,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疟疾患者血涂片可找到疟原虫,这是与败血症的主要鉴别点。在诊断过程中,对于有发热、寒战的患者,要综合考虑病史、血培养、血涂片等检查结果来进行鉴别。不同年龄患者的败血症和疟疾表现可能有所差异,需要医生仔细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