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发病与雌激素等相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症状有经量增多等,妇科检查子宫增大等,B超等可辅助检查,治疗依情况而定;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痛经等,妇科检查子宫均匀增大等,B超等可辅助检查,治疗也需个体化,两者在多方面有区别,需准确鉴别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且对育龄和绝经期女性影响不同。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1.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及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多为球形结节状,可单发或多发。其发病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相关,好发于30-50岁育龄女性,与长期高雌激素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
2.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弥漫或局限性病变,病理上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异位的内膜腺体及间质。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与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造成子宫肌层损伤,导致基底膜下的内膜腺体侵入肌层有关。
二、症状表现
1.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由于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等;还可出现下腹包块、白带增多等,若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致便秘等。不同部位的肌瘤症状有所差异,如黏膜下肌瘤症状出现较早且较明显。
2.子宫腺肌症: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1周开始,月经来潮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可持续整个经期,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疼痛程度及经量变化与异位内膜侵入肌层的深度、范围等有关,且症状随年龄增长有加重趋势,经产妇更易受其影响。
三、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
1.妇科检查
子宫肌瘤: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突出于子宫表面,蒂部较小时可活动,黏膜下肌瘤时子宫多呈均匀增大,有时宫颈口可见肌瘤脱出。
子宫腺肌症: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大小,质地较硬,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少数患者可及局限性结节,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难以与子宫肌瘤鉴别。
2.辅助检查
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子宫肌瘤B超表现为子宫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子宫腺肌症B超可见子宫肌层回声不均,有散在的小低回声区等特征性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能更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但费用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四、治疗原则
1.子宫肌瘤: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以及肌瘤的类型、大小、数目等综合考虑。无症状的肌瘤一般定期随访观察;有症状者可考虑药物治疗,如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缩小肌瘤体积,为手术创造条件;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个体化。
2.子宫腺肌症:治疗同样需个体化,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或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痛经等;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切除术等。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者,可尝试病灶切除术,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五、特殊人群情况
1.育龄女性: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均可能影响生育,子宫肌瘤可能导致不孕、流产等,子宫腺肌症患者妊娠后流产、早产等风险增加。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女性,需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式,如子宫肌瘤患者若肌瘤较大或影响宫腔形态,可能需先手术再备孕;子宫腺肌症患者可能需在病情控制后尝试受孕。
2.绝经期女性:随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肌瘤有逐渐萎缩的可能,一般定期随访即可;子宫腺肌症的痛经等症状也可能随绝经而缓解,但仍需关注子宫情况,若出现异常变化仍需进一步检查。
总之,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在定义、病理、症状、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临床需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