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有手指屈伸活动、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中期包括腕关节屈伸与尺桡偏活动、前臂旋转活动;后期有力量强化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不同阶段针对不同人群有特殊考虑,以促进骨折恢复、恢复活动度与功能。
一、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屈伸活动
作用与原理:骨折后手指长时间固定会导致关节僵硬,进行手指屈伸活动可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通过主动的手指握拳、伸展动作,能刺激手部神经肌肉反射,维持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例如,每天可进行3-4次,每次每个手指屈伸10-15次。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儿童患者,需在家长协助下轻柔进行,避免因儿童配合度低或用力不当造成二次损伤;老年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力量下降,动作应更缓慢、轻柔,以自身耐受为度,防止过度活动引起疼痛加重。
2.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
作用与原理:肩部和肘部肌肉等长收缩是指肌肉在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可防止肩部和肘部肌肉废用性萎缩。比如肩部进行肩部肌肉收紧,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肘部可进行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同样每次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进行该训练时,要注意家长引导其正确理解肌肉收缩的感觉,避免错误用力;老年患者若合并心血管疾病,需注意收缩时避免屏气,以防血压波动过大,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
二、中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1.腕关节屈伸与尺桡偏活动
作用与原理:此阶段骨折处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进行腕关节屈伸与尺桡偏活动可进一步恢复腕关节的活动范围。腕关节屈伸时,可坐在椅子上,手臂平放于桌面,手握轻物(如小沙袋,重量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缓慢进行手腕向上弯和向下弯的动作;尺桡偏活动则是手掌向内侧和外侧倾斜的动作,每次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每天3-4次。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活动时重量选择需严格控制,避免影响骨骼发育;老年患者若有关节炎病史,活动幅度应根据关节疼痛和肿胀情况调整,若活动后关节不适加重,应及时减少活动量或暂停活动并咨询医生。
2.前臂旋转活动
作用与原理:前臂旋转活动有助于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手部操作很重要。可采取坐位,上臂固定,前臂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动作,每次旋转10-15圈,每天3-4次。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进行前臂旋转时,要注意旋转速度和幅度,防止因力量控制不佳导致骨折部位受到不良应力;老年患者若有骨质疏松,旋转时动作需更加轻柔,避免因骨质疏松引起骨折部位再损伤,同时可在康复治疗师评估后确定合适的旋转活动度。
三、后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1.力量强化训练
作用与原理:经过前期的活动度训练,此阶段可进行力量强化训练,增强腕关节、前臂及上肢的肌肉力量。例如进行握力器训练,每天3-4次,每次握力器挤压15-20次;还可进行俯卧撑(对于能耐受的患者)等上肢力量训练,增强整体上肢力量,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进行力量训练时,应选择适合儿童力量水平的训练方式和器械,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肌肉疲劳或损伤;老年患者若合并肌肉萎缩严重情况,力量训练需循序渐进,可从较轻的阻力开始,如使用较轻的哑铃进行简单的上肢抬起动作,逐渐增加阻力和训练强度,同时注意训练后的肌肉放松和恢复。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作用与原理: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例如进行穿衣、洗漱、拿取物品等训练,训练患者用患侧手进行这些日常动作,提高患侧肢体的协调能力和功能恢复程度。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时,家长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协助,引导儿童逐步独立完成日常动作,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情况调整训练难度;老年患者若有认知或肢体协调障碍,训练时需家人陪伴,确保安全,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延长时间,逐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并且要关注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给予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