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出血热常见类型包括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拉沙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和黄热病。埃博拉出血热由埃博拉病毒引起,通过接触等传播,病死率高;马尔堡出血热由马尔堡病毒引起,传播途径类似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拉沙热由拉沙病毒引起,通过接触啮齿动物或人际传播,未治疗病死率较高;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由相应病毒引起,通过蜱虫叮咬等传播,病死率有一定范围;黄热病由黄热病毒引起,通过蚊叮咬传播,有不同临床类型且病死率不等,不同人群感染表现有差异且需注意相关风险及防护等。
病原体:由埃博拉病毒引起,该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传播,在家庭和医疗机构中,密切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此外,也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
临床表现:起病急,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随后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病情严重者会有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较高,可达50%-90%不等,这与病毒的致病性以及医疗救治水平等因素相关。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能无明显本质差异,但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后的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特殊的护理。对于有疫区旅行史或接触史的人群,若出现相关症状应高度警惕。
马尔堡出血热
病原体:由马尔堡病毒引起,同样属于丝状病毒科,与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与埃博拉出血热类似,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体液传播,在医疗机构中,由于防护措施不当等原因可能导致传播,此外,也可能通过感染的动物传播给人类。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与埃博拉出血热相似,也会出现高热、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病死率也较高,约为23%-90%。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差异不大,但儿童感染后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如器官功能相对不完善,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命危险,需要特别关注其液体平衡、营养支持等方面的护理。有过疫区暴露史的人群需加强健康监测。
拉沙热
病原体:由拉沙病毒引起,属于沙粒病毒科。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被感染的啮齿动物(如大鼠)的尿液、粪便污染的物品传播,也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早期症状不特异,可有发热、头痛、咽痛、肌肉痛等,随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脑炎等,病死率在未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较高,约为15%-30%,而接受治疗后病死率可降低至1%-10%。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后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女性在感染后的一些症状可能与生理期等因素有所关联,但总体来说主要以病毒感染相关的全身症状及并发症为主。有接触啮齿动物或拉沙热疫区相关暴露史的人群应注意自身健康状况。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病原体: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引起,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在蜱虫滋生的地区,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临床表现: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肌肉痛、出血等表现,出血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病死率约为10%-40%。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差异不大,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器官功能的特点,在出血等情况发生时需要特别注意维持其生命体征稳定,对于有蜱虫暴露史的人群,如在蜱虫活跃地区活动过的人群,需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
黄热病
病原体:由黄热病毒引起,属于黄病毒科。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后,叮咬人类导致感染。
临床表现: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城市型黄热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黄疸、出血等,丛林型黄热病病情可能更为凶险,病死率较高,城市型黄热病的病死率约为2%-50%不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女性在感染期间可能需要考虑妊娠等特殊情况对病情的影响,有蚊虫叮咬风险地区的人群需做好防蚊措施,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