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憩室的成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膀胱肌层结构异常(胚胎发育时肌层发育异常致局部薄弱形成憩室,与遗传等因素相关)和尿路梗阻相关先天因素(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致膀胱内压增高形成憩室);后天性因素包括下尿路梗阻(良性前列腺增生使尿道狭窄致膀胱内压升高形成憩室、尿道狭窄阻碍尿液排出致膀胱内压升高形成憩室)、神经源性膀胱(神经系统病变致膀胱神经支配影响、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失调致膀胱内压升高形成憩室)、膀胱结石(结石刺激膀胱黏膜、影响尿液排出致膀胱内压升高形成憩室)、膀胱肿瘤(肿瘤影响膀胱结构功能、致膀胱内压变化形成憩室)。
一、先天性因素
(一)膀胱肌层结构异常
在胚胎发育时期,膀胱的肌层发育出现异常,导致局部肌层薄弱,从而形成膀胱憩室。例如,胚胎期尿生殖窦的发育异常可能影响膀胱壁的正常结构形成,使得部分膀胱黏膜通过薄弱的肌层向外突出,这是先天性膀胱憩室的重要成因之一。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相对较为常见,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进程,增加膀胱肌层结构异常的风险。
(二)尿路梗阻相关先天因素
胎儿时期存在尿路梗阻相关的先天情况,也可能引发膀胱憩室。比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尿路梗阻性先天疾病,会使膀胱内压力增高,长期的高压环境促使膀胱黏膜从肌层薄弱处突出,逐渐形成憩室。这种先天性的尿路梗阻因素会影响胎儿期膀胱的正常发育,导致后续膀胱憩室的形成,在儿童先天性泌尿系统疾病中,这类情况并不罕见,需要关注胎儿期泌尿系统发育的监测。
二、后天性因素
(一)下尿路梗阻
1.良性前列腺增生: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前列腺组织逐渐增生,尤其是50岁以上的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较高。增生的前列腺会导致尿道狭窄,排尿阻力增加,使得膀胱内压力持续升高。长期的高压状态会使膀胱黏膜通过膀胱壁的薄弱部位向外膨出,形成膀胱憩室。研究表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膀胱憩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前列腺增生的人群,这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下尿路梗阻密切相关。
2.尿道狭窄:多种原因可导致尿道狭窄,如尿道外伤修复后、尿道感染后瘢痕形成等。尿道狭窄会阻碍尿液的顺利排出,使膀胱内压力升高,进而促使膀胱憩室的形成。无论是外伤性还是炎性导致的尿道狭窄,都可能引起膀胱内压力的改变,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膀胱憩室。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尿道狭窄,外伤导致的尿道狭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而炎性尿道狭窄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其对膀胱功能的影响都可能导致膀胱憩室的出现。
(二)神经源性膀胱
1.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可影响膀胱的神经支配,导致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的功能失调。当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括约肌痉挛时,都会引起排尿困难,使膀胱内压力升高。长期的膀胱内高压状态会使膀胱黏膜向外突出形成憩室。例如脊髓损伤患者,由于损伤平面以下的神经功能受损,膀胱的正常排尿反射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膀胱憩室。不同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其发病机制虽有差异,但最终都可能因膀胱内压力异常而导致膀胱憩室的形成,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长期随访中,需要关注膀胱憩室的发生情况。
(三)膀胱结石
膀胱内存在结石时,结石会刺激膀胱黏膜,引起膀胱黏膜的炎症反应和肌层的改变。同时,结石的存在也会影响尿液的排出,导致膀胱内压力升高。长期的结石刺激和高压环境共同作用,可促使膀胱憩室的形成。膀胱结石在老年男性中相对多见,尤其是伴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结石与膀胱憩室的形成往往相互影响,结石的存在会加重膀胱内的异常状况,而膀胱憩室的形成又可能为结石的停留提供条件,形成恶性循环。
(四)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膀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肿瘤组织的存在可能导致膀胱局部的肌层破坏或影响尿液的排出,进而引起膀胱内压力变化。一些较大的膀胱肿瘤或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可能会使膀胱壁局部薄弱,在膀胱内压力的作用下,膀胱黏膜向外突出形成憩室。膀胱肿瘤患者中膀胱憩室的发生率虽然相对不是特别高,但对于有膀胱肿瘤的患者,也需要警惕膀胱憩室的伴随发生,其发病机制与肿瘤对膀胱局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