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程分为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前驱期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不适、厌食和局部症状如伤口异样感、头痛等;兴奋期有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恐水、恐风及神经系统症状如肌肉痉挛、唾液分泌增多;麻痹期有肌肉麻痹如肢体瘫痪、呼吸肌麻痹及意识改变等表现。
一、前驱期表现
(一)全身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稍高。这是因为狂犬病病毒在体内开始引发免疫反应,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不同年龄人群可能表现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对发热的耐受与成人不同,婴儿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等非典型症状。
2.不适:患者常感全身不适,如疲倦、乏力,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机体处于消耗状态。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平时有规律运动,此时可能会明显感觉到乏力程度较平时加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慢性疾病,可能会使原有病情的相关症状加重或更易察觉。
3.厌食:食欲减退较为常见,对食物缺乏兴趣。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吃奶量减少或拒食,这与儿童的味觉感受和疾病导致的胃肠道功能轻微紊乱有关;有消化系统基础病史的患者,厌食症状可能会影响原有疾病的营养状态,需特别关注营养补充。
(二)局部症状
1.伤口相关表现:被咬伤部位可能出现异样感觉,如麻木、刺痛、瘙痒等。这是因为狂犬病病毒沿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移动,对伤口周围神经产生刺激。如果是儿童被咬伤,由于儿童对疼痛等感觉的表述可能不够准确,需要家长密切观察伤口周围是否有异常的行为表现,如频繁触摸伤口等;有糖尿病等影响神经病变基础病史的患者,伤口周围的感觉异常可能会被掩盖或加重,需更细致评估。
2.其他局部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等局部症状,头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为轻微胀痛或较剧烈疼痛。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能够准确描述头痛的部位和程度,而儿童可能通过哭闹等方式表达不适。
二、兴奋期表现
(一)精神症状
1.烦躁不安:患者情绪波动大,容易烦躁,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反应敏感。不同性别患者可能在情绪表达上有一定差异,女性可能相对更易通过言语表达烦躁,男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生活方式方面,若患者平时性格较为开朗,此时烦躁不安的表现可能更明显;有精神疾病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会加重原有精神症状的波动。
2.恐水:这是狂犬病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之一。患者听到流水声、看到水或仅仅提及饮水时,可引起严重的咽喉肌痉挛。儿童由于认知和表达的限制,可能表现为对水的明显抗拒,如看到水杯就哭闹等;有吞咽功能基础病史的患者,恐水引发的咽喉肌痉挛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吞咽困难等问题。
3.恐风:对风的刺激也较为敏感,微风拂面等情况可能引起咽喉肌痉挛等不适。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户外时,微风可能会被误认为是不良刺激而引发身体反应;有呼吸系统基础病史的患者,恐风可能会加重呼吸方面的不适。
(二)神经系统症状
1.肌肉痉挛:可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常见于面部肌肉、四肢肌肉等。痉挛发作时患者痛苦不堪,不同年龄患者痉挛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肌肉痉挛可能更难以控制,且可能影响肢体活动等;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患者,肌肉痉挛可能会诱发原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2.唾液分泌增多:患者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出现大量流涎的情况。这是因为病毒影响了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对唾液分泌的调节。对于儿童,大量流涎可能导致口腔卫生问题,需及时清洁;有口腔疾病基础病史的患者,流涎可能会加重口腔炎症等问题。
三、麻痹期表现
(一)肌肉麻痹
1.肢体瘫痪: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逐渐出现肢体瘫痪,先从被咬部位附近的肢体开始,然后可累及全身。不同年龄患者瘫痪恢复情况不同,儿童的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专业的康复评估和干预;有肢体运动功能基础病史的患者,瘫痪可能会使原有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
2.呼吸肌麻痹: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衰竭,这是狂犬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呼吸肌麻痹的风险更高,需要密切监测呼吸情况。
(二)其他表现
1.意识改变:患者意识逐渐模糊,甚至昏迷。不同性别患者在意识改变过程中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病情加重的体现。有脑部基础病史的患者,意识改变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特别的医疗监护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