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分4个血清型,传播途径有蚊媒、输血、母婴等,临床表现有典型和重症,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预防包括防蚊灭蚊、控制传染源、保护特殊人群等。
一、登革热的定义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二、登革热的病原体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1、DEN-2、DEN-3、DEN-4),不同血清型之间可产生交叉免疫,但不同血清型感染引发重症的风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有研究发现DEN-2型病毒感染后出现重症登革热的概率相对较高。
三、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叮咬了感染登革病毒的人后,病毒在蚊体内复制,当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伊蚊的广泛分布为登革热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积水较多的地区,伊蚊滋生,容易造成登革热的传播流行。
2.其他传播方式:虽然罕见,但还可能通过输血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方式。例如,被感染的献血者的血液输入健康人体内可导致感染;孕妇感染登革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四、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发热:患者通常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上,而且发热多为持续性,持续时间一般为2-7天。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发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一般来说,儿童患者发热可能相对较急骤,体温上升更快;而成年人可能症状相对更具个体差异。
全身症状:伴有头痛、肌肉痛、骨关节痛等,全身症状较为明显,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不适。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在感染登革热前有过度劳累等情况,可能会加重全身症状的严重程度。
皮疹:发热期或热退后可能出现皮疹,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等,分布于全身。
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出血点、瘀斑,也可能有鼻衄、牙龈出血等表现。
2.重症表现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等,可能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如消化道大出血、颅内出血等)、休克、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等。例如,重症登革热患者可能出现血浆渗漏,导致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进而影响呼吸、循环等功能。
五、登革热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在登革热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等。
2.临床表现:符合登革热的典型症状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登革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发病后2-3天即可检出,阳性具有诊断意义;检测特异性IgG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辅助诊断。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血液中的登革病毒核酸,可早期快速诊断。
六、登革热的预防
1.防蚊灭蚊
环境管理:清除室内外积水,因为伊蚊喜欢在积水的容器中产卵繁殖。对于家庭来说,要定期检查花盆托盘、水缸等积水情况,及时清理;对于社区等公共区域,要做好排水系统维护,减少积水的存在。
使用防蚊用品:使用纱窗、蚊帐等物理防蚊设施;在户外活动时,可涂抹含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长裤等,减少被伊蚊叮咬的机会。
2.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登革热患者并进行隔离治疗,因为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左右的时间内具有传染性,隔离患者可以有效减少病毒的传播。
3.保护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感染登革热且重症风险相对较高。要特别注意为儿童创造防蚊的环境,如使用儿童专用的蚊帐等,避免儿童在蚊虫活跃的时间段(如清晨和傍晚)外出玩耍,减少被叮咬的可能。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感染登革热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要帮助老年人做好家居环境的防蚊工作,如确保老年人居住环境的纱窗完好等,并且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要及时就医。
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感染登革热后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这类人群除了要做好防蚊等基础预防措施外,还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身抵抗力,并且要定期进行健康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登革热相关症状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