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出血的原因包括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及其他少见原因。良性病变有萎缩性阴道炎(老年女性因雌激素降低致阴道抵抗力下降引发炎症出血)、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作用下息肉血管丰富破裂出血,老年女性发生率随年龄增)、子宫黏膜下肌瘤(向宫腔生长致血管破裂出血,老年女性因子宫肌层萎缩更易出现);恶性病变有宫颈癌(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致宫颈癌变出血,老年女性好发)、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刺激等致癌变侵犯血管出血,老年女性尤其是有高危因素者高发)、阴道癌(与HPV感染等有关致组织溃烂出血,老年女性有一定发生率);其他少见原因有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凝血、肝脏疾病致凝血因子合成受影响可致阴道出血,老年女性更易出现)、医源性因素(保留宫内节育器的老年女性可因节育器嵌顿移位刺激内膜出血,激素替代治疗不当可致阴道不规则出血)。
一、良性病变相关原因
1.萎缩性阴道炎:
发生机制:老年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导致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可能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常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等症状。例如,有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中约30%会发生萎缩性阴道炎相关的阴道出血情况。
与年龄性别关系:主要见于老年女性,由于年龄增长,雌激素分泌减少是关键因素。
2.子宫内膜息肉:
发生机制: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息肉,在雌激素的作用下,息肉组织血管丰富,容易发生破裂出血,表现为阴道出血,一般为少量点滴状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相关研究表明,老年女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与年龄性别关系:好发于老年女性,年龄越大,发生风险相对越高。
3.子宫黏膜下肌瘤:
发生机制:子宫黏膜下肌瘤向宫腔内生长,其表面的子宫内膜面积增大,且肌瘤会影响子宫收缩,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起阴道出血,出血情况可因肌瘤大小、位置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数据显示,老年女性子宫黏膜下肌瘤也较为常见。
与年龄性别关系:虽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但老年女性由于子宫肌层萎缩等因素,相对更易出现相关症状。
二、恶性病变相关原因
1.宫颈癌:
发生机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病情进展,宫颈局部组织癌变,组织脆弱易出血,可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交后、妇科检查后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老年女性患宫颈癌时也可能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了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密切关系。
与年龄性别关系:主要发生在女性,老年女性是宫颈癌的好发人群之一。
2.子宫内膜癌:
发生机制: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而无孕激素拮抗,加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影响,容易诱发子宫内膜癌。肿瘤组织侵犯血管可导致阴道出血,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量一般不多,还可伴有阴道排液等症状。临床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在老年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
与年龄性别关系:仅见于女性,多见于老年女性,尤其是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老年女性。
3.阴道癌:
发生机制:可能与HPV感染、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阴道局部出现癌变后,组织溃烂出血,可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同时可能伴有阴道异常排液、局部疼痛等症状。相关研究显示,阴道癌在老年女性中也有一定发生率。
与年龄性别关系:主要发生在女性,老年女性相对更易罹患。
三、其他少见原因
1.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阴道出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使得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可能出现阴道出血症状。老年女性患血液系统疾病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系统功能衰退,凝血机制可能出现异常。
肝脏疾病:严重肝脏疾病可导致肝功能受损,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可能出现阴道出血。老年女性若本身有肝脏基础疾病,发生阴道出血时需考虑到肝脏疾病导致凝血异常的可能。
2.医源性因素:
放置宫内节育器:虽然多发生于育龄女性,但部分老年女性可能仍保留宫内节育器,随着年龄增长,子宫萎缩等情况可能导致节育器嵌顿、移位,刺激子宫内膜引起阴道出血。
激素替代治疗:某些老年女性因病情需要接受激素替代治疗,若激素使用不当,可能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需严格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