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症状观察等多种方式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确诊金标准、操作复杂等)、抗原检测(相对快速等)、核酸检测(高度敏感特异等)、抗体检测(发病后第3周出现抗体等);临床症状观察包括前驱期(低热等非特异症状及被咬部位异常感觉等)、兴奋期(高度兴奋、恐水等)、麻痹期(痉挛停止、迟缓性瘫痪等),实际临床诊断需综合多种手段明确是否感染狂犬病。
一、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取患者的唾液、脑脊液、泪液、脑组织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这是确诊狂犬病的“金标准”。例如,从发病早期患者的唾液中分离出狂犬病病毒,即可明确诊断。但病毒分离操作复杂,耗时较长,且需要一定的实验室条件。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标本采集难度和对检查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在标本采集时需要更多的安抚和配合。
生活方式:长期户外工作者接触狂犬病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更需要关注标本中病毒分离的情况。
病史:有被可疑动物咬伤、抓伤病史的患者,病毒分离的意义更为重大。
2.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中的狂犬病病毒抗原。这种方法相对快速,可在数小时内得出结果。例如,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唾液中的抗原,若结果阳性,对狂犬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年龄因素:儿童的标本采集可能影响抗原检测的准确性,需要更谨慎操作以保证标本质量。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中接触动物频繁的人群,抗原检测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具体接触情况。
病史:明确的动物咬伤等病史能帮助更好地利用抗原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3.核酸检测: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病毒核酸来判断是否感染狂犬病病毒。例如,在患者的脑组织标本中进行核酸检测,能精准发现病毒核酸存在。
年龄因素:儿童的脑组织标本采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操作安全。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中与动物接触密切的人群,核酸检测对于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病史:有相关动物接触病史的患者,核酸检测可辅助明确是否感染狂犬病。
4.抗体检测:包括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血清中的狂犬病病毒抗体。一般在发病后第3周出现抗体,但早期可能为阴性。例如,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抗体,若抗体滴度逐渐升高,对诊断有帮助。
年龄因素:儿童的抗体产生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考虑儿童的免疫特点来解读抗体检测结果。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中暴露风险不同的人群,抗体检测结果的参考价值不同。
病史:有暴露史的患者,抗体检测可用于判断免疫状态和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二、临床症状观察
1.前驱期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类似感冒。部分患者在被咬部位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感等异常感觉。这一时期容易被忽视,因为症状不典型。
年龄因素:儿童的前驱期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儿童的异常表现,如是否有莫名的哭闹、对被咬部位的异常反应等。
生活方式:经常户外活动的儿童或成人,前驱期症状出现时更应警惕狂犬病可能。
病史:有明确动物咬伤病史的患者,前驱期症状出现时需高度怀疑狂犬病。
2.兴奋期表现:患者逐渐进入兴奋状态,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表现为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饮水、听流水声甚至仅提及饮水时,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
年龄因素:儿童在兴奋期可能因表达不清而出现更多难以安抚的表现,如剧烈哭闹、对水等刺激的异常反应等。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中接触动物情况复杂的人群,兴奋期表现出现时需迅速识别。
病史:有动物咬伤病史且出现兴奋期表现的患者,基本可临床诊断狂犬病。
3.麻痹期表现: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迟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可迅速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时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需要密切监测。
年龄因素:儿童在麻痹期的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需精细监测,因为儿童的生理储备相对较弱。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中身体状况较差的人群,麻痹期的预后可能更差,需要特别关注。
病史:有严重动物咬伤病史且进入麻痹期的患者,预后通常极差。
总之,狂犬病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症状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查,不同的检查方法各有特点,在实际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明确是否感染狂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