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淋病由淋病奈瑟菌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有无并发症和有并发症的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涂片、培养、核酸检测诊断,治疗需早期规范用药且常合并抗衣原体治疗,预防要注意性行为和日常接触,孕妇和幼女有特殊提示。
一、定义
女性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淋球菌主要侵犯黏膜,尤其对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所形成的黏膜有亲和力。
二、病原体特点
淋病奈瑟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对排列,其特点是喜潮湿、怕干燥,适宜在35~36℃、含2.5%~5.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1~2小时即死亡,在湿润的毛巾中可存活10~24小时,在39℃存活13小时,42℃存活15分钟,50℃存活5分钟。
三、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成人女性淋病几乎全部通过性接触感染,与患淋病的男性发生一次性接触,女性被感染的概率约为50%~90%。
2.间接传播:较少见,主要是接触被淋球菌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浴盆、衣物、便器等,但一般只有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女性才有可能被间接感染,尤其是幼女,因其生殖道黏膜薄,更易受到感染。
四、临床表现
1.无并发症的淋病
尿道感染: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检查可见尿道口红肿、压痛,有少量稀薄黏液性分泌物,随后分泌物变黏稠,呈脓性,颜色可呈黄色、黄绿色等。
宫颈感染:宫颈是女性淋病的主要感染部位,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有症状者可出现宫颈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宫颈口有黏液脓性分泌物附着,或有触痛、触血等。
前庭大腺感染:可单侧或双侧发病,感染后前庭大腺红肿、疼痛,严重时形成脓肿,触之有波动感,挤压腺体可见脓性分泌物自腺管开口流出。
2.有并发症的淋病
盆腔炎性疾病(PID):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多见于年轻、性活跃的女性,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异常出血等,若输卵管粘连阻塞可导致不孕、异位妊娠等不良后果。据相关研究,女性淋病患者中约10%~20%可发生PID。
播散性淋病:少见,是淋球菌通过血行传播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可出现发热、寒战、皮疹、关节炎、腱鞘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多系统受累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五、诊断
1.涂片检查:取尿道或宫颈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若在多形核白细胞内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具有诊断价值,但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约为50%~60%。
2.培养检查: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将分泌物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或Thayer-Martin培养基,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24~48小时,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和氧化酶试验等进行鉴定,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达90%以上。
3.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扩增试验等,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高,尤其适用于症状不典型或隐匿性感染的患者,可用于淋球菌的检测及耐药基因的检测等。
六、治疗
一旦确诊为女性淋病,应及时进行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遵循及时、足量、规范用药的原则。目前,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等药物的耐药率较高,治疗常选用头孢曲松、大观霉素等药物。由于淋病常合并衣原体感染,因此在治疗淋病的同时,通常需要同时应用抗衣原体的药物,如阿奇霉素等。
七、预防
1.性行为方面:
提倡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淋病的感染风险。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感染淋病的风险较高,应保持单一性伴侣,避免不安全性行为。
定期进行性传播疾病筛查,尤其是有高危性行为的女性,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淋病。
2.日常接触方面: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个人物品,尤其是幼女,家长要做好其生活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间接接触感染的机会。
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要注意卫生,避免使用公共坐便器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
八、特殊人群提示
孕妇:孕妇感染淋病可导致早产、胎膜早破、胎儿宫内感染等不良后果,因此孕妇应进行产前筛查,若确诊淋病应积极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头孢曲松等。
幼女:幼女感染淋病多因接触被淋球菌污染的物品所致,家长要加强对幼女的护理和监管,保持其外阴清洁,避免接触污染物品,若发现幼女外阴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