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激素六项包括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睾酮、孕酮、泌乳素,其水平变化与性腺轴功能等相关。性早熟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中枢性性早熟表现为FSH、LH、雌二醇、睾酮水平升高且LH/FSH比值升高,外周性性早熟则是性激素水平升高而FSH、LH正常或偏低。年龄和生活方式等会影响性激素六项判断性早熟,家长应重视,儿童有疑似性早熟表现需及时就医,要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关注生长发育并定期体检。
一、性激素六项的基本组成及各指标意义
儿童性激素六项主要包括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泌乳素(PRL)。
促卵泡生成素(FSH):由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其水平变化与性腺轴功能相关。在儿童期,FSH水平相对较低,进入青春期后会逐渐升高,女孩青春期FSH升高提示卵泡开始发育。
促黄体生成素(LH):同样由垂体前叶分泌,与FSH协同调节性腺功能。儿童期LH水平也较低,青春期时,LH分泌增加,尤其是在女孩月经周期中会出现LH峰,可作为判断青春期启动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LH/FSH比值在青春期启动后会发生变化,女孩LH/FSH比值大于1可能提示有性早熟倾向。
雌二醇(E2):女性雌激素的主要形式,儿童期雌二醇水平较低,进入青春期后,卵巢卵泡发育分泌E2逐渐增加,女孩E2水平升高是青春期乳房发育等第二性征出现的重要标志之一,若儿童期E2水平异常升高,需警惕性早熟可能。
睾酮(T):男性雄激素的主要形式,女孩体内也有少量睾酮分泌,儿童期睾酮水平较低,青春期男孩睾酮分泌显著增加,若女孩睾酮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肾上腺疾病或性早熟相关情况。
孕酮(P):主要由卵巢黄体分泌,在青春期前水平较低,青春期后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而波动,儿童期孕酮水平异常升高也可能与性早熟等情况有关。
泌乳素(PRL):由垂体前叶分泌,主要功能是促进乳腺发育及乳汁分泌,儿童期泌乳素水平一般较低,若儿童期泌乳素异常升高,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需进一步排查原因。
二、性早熟的判断依据及性激素六项在其中的应用
(一)中枢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
判断依据:中枢性性早熟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提前激活,导致性腺发育和性激素分泌增加,出现第二性征提前发育。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可考虑中枢性性早熟。
性激素六项表现:FSH、LH水平升高,且可呈脉冲式分泌,LH/FSH比值升高;雌二醇、睾酮水平升高,超过同年龄正常范围。例如,女孩雌二醇水平超过同龄正常上限,同时LH升高,提示HPGA激活,符合中枢性性早熟的激素改变特点。
(二)外周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
判断依据:外周性性早熟是由于内外源性激素异常分泌引起,性腺未真正启动,HPGA未激活。
性激素六项表现:FSH、LH水平正常或偏低,而性激素(如雌二醇、睾酮)水平升高。比如,因肾上腺疾病导致雄激素分泌过多的女孩,其LH、FSH水平可能在正常儿童范围,但睾酮水平显著升高。
三、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性激素六项判断性早熟的影响
(一)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儿童的性激素六项正常范围不同,新生儿期雌二醇可略高,婴儿期逐渐降低,进入儿童期后相对稳定,青春期则迅速变化。在判断性早熟时,必须结合儿童的实际年龄对应的正常范围来分析性激素六项指标。例如,对于3-5岁的女孩,若雌二醇水平高于同年龄正常范围上限较多,就需要警惕性早熟可能,而对于青春期早期的女孩,雌二醇水平升高是正常的青春期发育表现。
(二)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肥胖可能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性激素水平异常。肥胖儿童可能出现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的情况,从而干扰性激素六项的正常判断。另外,长期接触含有激素的环境因素(如某些污染的食品、化妆品等)也可能影响儿童的性激素水平,在分析性激素六项时需要考虑儿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排查是否存在可能干扰内分泌的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四、温馨提示
对于儿童性激素六项判断性早熟的情况,家长应给予重视。一旦发现儿童有第二性征提前出现等疑似性早熟的表现,应及时带儿童到正规医院儿科或内分泌科就诊,进行性激素六项等相关检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合理的饮食,避免儿童过度肥胖,减少接触可能含有激素的不良环境因素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