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膀胱炎是什么病
急性膀胱炎是常见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由细菌感染引发,发病与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典型及其他表现,通过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黏膜急性炎症。多数情况下,大肠埃希菌等肠道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通过上行感染等途径侵入膀胱引发炎症。
二、发病原因
(一)性别因素影响
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细菌更容易侵入膀胱,所以急性膀胱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例如,女性尿道长度约3-5厘米,而男性尿道较长且有生理性弯曲,这使得女性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相对更高。
(二)生活方式相关
1.个人卫生习惯不佳:不注意会阴部清洁,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增加感染膀胱的机会。比如长时间不更换内裤、不清洗会阴部等。
2.饮水过少:会减少尿液对尿道的冲刷作用,使细菌更容易在尿路繁殖,从而诱发急性膀胱炎。一般来说,每天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维持尿量在1500毫升以上,以起到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
3.性生活因素:女性在性生活后容易发生急性膀胱炎,这是因为性生活可能会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挤入膀胱,尤其是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时更易发生。
(三)病史相关
有泌尿系统结石、梗阻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尿路存在梗阻等情况,尿液引流不畅,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进而引发急性膀胱炎。例如,尿路结石会阻碍尿液的正常排出,使膀胱内细菌难以被冲刷排出,增加感染风险。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尿频: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可每小时数次。这是因为膀胱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膀胱的敏感性增高,稍有尿液积聚就会产生排尿冲动。
2.尿急:患者一旦有尿意,就难以控制,必须立即排尿,否则可能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的情况。
3.尿痛:排尿时尿道会有烧灼感或刺痛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排尿体验和日常生活。
(二)其他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尿,尿液外观可呈粉红色、红色等;也有少数患者会伴有下腹部疼痛不适,疼痛位置一般在耻骨上区,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四、诊断方法
(一)尿液检查
1.尿常规:可见尿液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通常会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成人尿常规白细胞计数<5个/高倍视野),还可能伴有红细胞增多;尿中可发现细菌,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致病菌。
2.尿细菌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同时进行药敏试验,为后续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一般要求留取清洁中段尿进行培养,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二)影像学检查
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膀胱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其他病变。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膀胱的形态、大小以及是否存在结石、梗阻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膀胱的作用,有助于促进细菌和炎症物质的排出,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毫升以上,使尿量保持在每天1500毫升左右。
2.注意休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来对抗感染。
(二)抗感染治疗
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等,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禁忌)、头孢菌素类等。一般经过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后,症状会较快改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急性膀胱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引起重视。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排尿情况,如是否有频繁哭闹、尿布更换频繁等表现。在治疗时,应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水分摄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二)孕妇
孕妇发生急性膀胱炎时,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在选择抗生素时需要更加谨慎,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孕妇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多饮水,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三)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急性膀胱炎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老年人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适当增加饮水量,但要注意避免因尿频而影响睡眠等情况,可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