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与肺结核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鉴别方面存在不同。肺结节是肺部局灶性致密影,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多数无症状,CT检查看其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辅助,靠随访等诊断;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有相应症状,胸部影像多样,实验室检查如PPD试验等辅助,需与肺炎、肺癌等鉴别。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肺结节:是指肺部影像上各种大小、边缘清楚或模糊的局灶性圆形致密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后修复形成)、职业暴露(长期吸入粉尘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例如一些长期处于污染工作环境的人群,肺结节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增加。
2.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传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在肺泡内被巨噬细胞吞噬,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抵抗溶酶体酶的作用,能够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1.肺结节:大多数肺结节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胸部CT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短等非特异性症状,症状的有无及严重程度与肺结节的性质、大小、部位等有关。比如较小的良性肺结节可能完全没有症状,而较大的肺结节或恶性肺结节可能会出现较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肺结节的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症状表现不典型。
2.肺结核: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发热多为午后低热,部分患者有不规则高热或弛张热。不同性别患者肺结核的表现差异不大,但在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中,肺结核的症状可能更不典型,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三、影像学表现
1.肺结节:胸部CT是主要的检查手段。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包括大小(直径小于3cm为结节,小于1cm为小结节,小于0.5cm为微小结节)、形态(圆形、类圆形等)、密度(磨玻璃密度、实性密度等)、边缘(光滑、毛糙、分叶、毛刺等)。例如纯磨玻璃结节可能提示原位癌或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等,部分实性结节恶性可能性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患者的肺结节影像学表现可能因生长发育等因素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主要依据上述影像学特征判断。
2.肺结核:胸部X线或CT表现多样,常见病变多发生在上叶的尖后段、下叶的背段。可表现为渗出性病变(云雾状阴影)、增殖性病变(斑点状阴影,边缘较清晰)、干酪性病变(密度较高、浓淡不一的阴影)、空洞形成(可见透亮区)等。不同类型的肺结核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比如原发性肺结核多表现为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组成的哑铃状阴影;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可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粟粒状阴影等。
四、实验室检查
1.肺结节:肿瘤标志物检查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但特异性不高。对于感染性肺结节,可能会有血常规等检查异常,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不同年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会因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例如儿童的免疫系统与成人不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需结合年龄特点。
2.肺结核: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是常用的筛查方法,阳性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但需结合临床判断。γ-干扰素释放试验(如T-SPOT.TB)特异性相对较高。痰涂片抗酸染色找结核分枝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重要方法,若痰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则可确诊。不同性别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不大,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相关检查时需考虑其特殊生理状态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及检查的安全性。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肺结节:主要依靠影像学随访观察结节的变化,如定期复查胸部CT,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是否有变化。对于怀疑恶性的肺结节,可能需要进一步行支气管镜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明确病理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职业史、吸烟史等因素。例如长期吸烟的老年人发现肺结节,需更谨慎评估恶性风险。
2.肺结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痰找结核分枝杆菌等)进行诊断。需与肺炎、肺癌等疾病鉴别。与肺炎鉴别时,肺炎一般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吸收较快,而肺结核抗感染治疗无效;与肺癌鉴别时,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多有不同,必要时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状态的患者在鉴别诊断时需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比如儿童肺结核需与一些儿童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鉴别,同时要考虑儿童的用药禁忌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