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肾积水的原因包括尿路梗阻相关原因和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原因及其他少见原因。尿路梗阻相关原因有先天性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梗阻,后天性的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腹腔或盆腔病变;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原因有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损伤、脑部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他少见原因有输尿管瓣膜、游走肾。
一、尿路梗阻相关原因
1.先天性因素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这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双肾积水原因。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肾盂与输尿管连接的部位出现狭窄,导致尿液从肾脏排出受阻。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多见,可能与胚胎发育时期的异常有关,狭窄会使肾盂内尿液积聚,逐渐引起肾积水,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肾脏功能。
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梗阻:胎儿时期输尿管与膀胱连接的部位发育异常,如肌肉发育不良等,可导致尿液从输尿管向膀胱输送时受阻,进而引起双肾积水。同样在儿童中可能出现,影响尿液的正常排泄路径。
2.后天性因素
结石:尿路结石是引起双肾积水的常见后天性原因。肾脏或输尿管内形成的结石会堵塞尿路,导致尿液排出不畅。例如,肾结石可从肾脏掉落至输尿管,引起输尿管梗阻,进而影响两侧肾脏的尿液排出,造成双肾积水。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代谢异常、尿路梗阻、感染等,不同成分的结石(如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等)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率有所差异,长期存在的结石会不断加重梗阻程度。
肿瘤:泌尿系统的肿瘤也可能导致双肾积水。例如,肾盂肿瘤、输尿管肿瘤或膀胱肿瘤等,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堵塞肾盂、输尿管或尿道,引起尿路梗阻。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肿瘤的生长具有侵袭性,会逐渐压迫或堵塞尿路通道,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男性和女性在肿瘤导致双肾积水的发病机制上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类型肿瘤的好发人群可能略有不同。
前列腺增生:多见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会导致尿道狭窄,尿液排出受阻,膀胱内压力升高,进而影响输尿管的蠕动功能,导致尿液反流至肾脏,引起双肾积水。前列腺增生的发生与年龄增长和雄激素刺激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其症状会逐渐加重,对尿路的梗阻作用也会不断增强。
腹腔或盆腔的病变:如腹膜后纤维化、盆腔的肿瘤压迫输尿管等,也可能引起双肾积水。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纤维组织增生会包绕输尿管,导致输尿管狭窄梗阻;盆腔的肿瘤,如宫颈癌、直肠癌等,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压迫输尿管,影响尿液的正常通过,从而引发双肾积水。这种情况在有相关原发疾病的人群中需要重点关注,病变的发展会逐渐影响尿路的通畅性。
二、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原因
1.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损伤: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损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外伤引起的脊髓损伤,会影响神经对膀胱和尿道的控制功能。脊髓损伤后,神经传导通路受阻,膀胱的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功能失常,导致尿液不能正常排出,长期可引起双肾积水。脊髓损伤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只要损伤累及控制膀胱和尿道的神经通路,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且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相关。
脑部病变:某些脑部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脑部肿瘤等,也可能影响神经对排尿功能的调控。脑部病变会干扰神经信号的传递,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痉挛等,引起排尿困难,进而造成双肾积水。这类患者在脑部病变发生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排尿功能障碍逐渐加重,就可能出现双肾积水的情况,不同脑部病变的患者其发病机制相似,但具体表现可能因病变部位和程度而异。
糖尿病神经病变:长期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经病变,影响自主神经对膀胱的支配。糖尿病神经病变会导致膀胱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膀胱排空不全,尿液潴留,进而引起双肾积水。这种情况在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神经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且男性和女性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双肾积水的发病上无明显差异,但血糖控制情况是关键影响因素。
三、其他少见原因
1.输尿管瓣膜:输尿管内存在先天性的瓣膜结构,会阻碍尿液的正常流动,导致双肾积水。这种情况相对罕见,瓣膜的存在会干扰尿液从肾脏向膀胱的输送,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与胚胎发育时期输尿管组织的异常分化有关,在儿童中可能因泌尿系统的发育异常而被发现,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2.游走肾:肾脏位置异常,过度移动的肾脏可能会压迫输尿管,导致尿路梗阻,引起双肾积水。游走肾的发生与肾脏周围的固定组织发育异常有关,在体型较瘦的人群中相对更容易出现,当肾脏位置发生变化时,可能会对输尿管产生压迫,影响尿液排出,需要注意观察肾脏的位置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梗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