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标准。临床症状有下腹部疼痛、月经异常、白带异常、不孕及异位妊娠;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宫颈、子宫体及附件区的相关炎症表现;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和ESR、病原体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及腹腔镜检查(诊断金标准)。此外,针对年轻女性、老年女性、孕期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和有妇科手术史者等特殊人群,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温馨提示,强调及时就医、综合治疗、谨慎用药及改变生活方式等注意事项。
一、临床症状标准
1.下腹部疼痛:慢性盆腔炎患者常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疼痛一般为持续性,程度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能因长期疼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增多可能是由于盆腔淤血,导致子宫内膜面积相对增大、子宫收缩不良所致;经期延长则可能与子宫内膜修复时间延长有关。
3.白带异常:白带量增多,质地可呈黏液脓性、黄色或黄绿色,有时伴有异味。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导致宫颈、阴道分泌物增多且性状改变。
4.不孕及异位妊娠:盆腔内的炎症可导致输卵管粘连、阻塞,影响卵子和精子的结合及受精卵的运输,从而引起不孕。同时,受精卵在输卵管内运行受阻时,容易在输卵管着床,发生异位妊娠。
二、妇科检查标准
1.阴道检查:可见阴道黏膜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穹窿触痛明显。
2.宫颈检查:宫颈充血、水肿,有举痛,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宫颈周围组织引起的。若为淋病奈瑟菌感染,还可见尿道口、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以及多量脓性分泌物。
3.子宫体检查:子宫常呈后倾后屈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有压痛。这是因为盆腔炎症导致子宫周围组织粘连,限制了子宫的正常活动。
4.附件检查:双侧或单侧附件区增厚、压痛,有时可触及条索状肿物或囊性肿物。附件区的增厚和压痛提示输卵管、卵巢等组织存在炎症,而肿物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等病变引起。
三、辅助检查标准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但部分慢性盆腔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尤其是病情较轻或处于慢性迁延期时。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CRP和ESR常升高,可反映炎症的活动程度。在炎症急性期,CRP和ESR升高较为明显,病情缓解后可逐渐下降。
病原体检查:通过宫颈分泌物涂片、培养及核酸检测等方法,可明确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这有助于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盆腔内有炎性渗出物、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囊肿等病变。表现为盆腔内不规则液性暗区,输卵管增粗、呈腊肠样改变,或附件区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
CT或MRI检查:对于诊断复杂的盆腔病变,如盆腔粘连、深部脓肿等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盆腔脏器的形态、结构及病变范围。
3.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诊断慢性盆腔炎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器官的病变情况,如输卵管粘连、积水,盆腔粘连的部位和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盆腔脓肿等。同时,还可以在腹腔镜下进行粘连松解、脓肿引流等治疗操作。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轻女性:由于年轻女性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患慢性盆腔炎可能影响生殖功能。因此,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避免病情迁延不愈导致不孕等严重后果。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性生活不洁。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低,慢性盆腔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同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等指标。
3.孕期女性:孕期患慢性盆腔炎需要特别谨慎,药物治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及时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等,以缓解症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胎儿的发育情况。
4.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慢性盆腔炎的发病风险。这类人群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同时,要积极改变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限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5.有妇科手术史者:既往有妇科手术史的患者,如人工流产术、剖宫产术等,盆腔粘连的发生率较高,更容易患慢性盆腔炎。术后要注意个人卫生,遵医嘱进行护理和复查,预防感染。一旦出现下腹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警惕慢性盆腔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