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憩室是膀胱黏膜经膀胱壁肌层薄弱区向外膨出的囊袋,病因有先天性(胚胎发育中膀胱肌层缺陷)和后天性(下尿路梗阻致膀胱内压力增高),临床表现分无症状型和有症状型(排尿异常、感染相关症状、血尿等),诊断方法有超声、CT、膀胱镜检查,治疗原则为无症状无并发症者定期随访,有症状或并发症者需手术治疗切除憩室恢复膀胱功能。
一、膀胱憩室的定义
膀胱憩室是指膀胱黏膜经膀胱壁肌层的薄弱区向外膨出的囊袋。正常膀胱的结构是由肌层和黏膜层组成,当某些因素导致膀胱肌层出现局部薄弱区域时,黏膜就会从薄弱处突出形成憩室。
二、膀胱憩室的病因
1.先天性因素:
胚胎发育过程中,膀胱肌层的缺陷是先天性膀胱憩室形成的主要原因。例如,在胚胎期输尿管芽与尿生殖窦的连接异常等情况,可能导致膀胱壁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从而为憩室的形成埋下隐患。这种情况在儿童中也可能存在,儿童的胚胎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容易出现先天性的膀胱肌层薄弱情况。
2.后天性因素:
下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疾病,会使膀胱内压力长期增高。为了克服梗阻,膀胱肌层会增厚,但局部薄弱区在压力持续作用下,黏膜就会向外膨出形成憩室。这种情况在中老年男性中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升高,进而增加了后天性膀胱憩室的发病风险。男性的尿道结构相对女性更为复杂,更容易出现尿道相关的梗阻性疾病,所以男性患后天性膀胱憩室的几率可能相对高于女性。长期的梗阻会使膀胱功能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影响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膀胱憩室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
部分膀胱憩室较小且无并发症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例如一些偶然通过超声、CT等检查发现的较小憩室,患者自身没有排尿异常、腹痛等不适表现。这种情况在体检或者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被发现,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观察憩室是否有变化。
2.有症状型:
排尿异常:可能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由于憩室的存在,膀胱的有效容量可能发生改变,或者憩室影响了膀胱的正常收缩和排尿功能。例如,憩室较大时可能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不畅,出现排尿困难;同时,膀胱功能紊乱可能引起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膀胱功能减退等情况,再合并膀胱憩室时,排尿异常的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
感染相关症状:如果憩室内尿液引流不畅,容易发生感染,出现发热、尿痛、血尿等症状。感染时,细菌在憩室内滋生繁殖,刺激膀胱和尿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尿痛、血尿等表现,发热则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儿童患者如果发生憩室感染,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可能更容易扩散,需要更加密切的关注和及时的治疗。
血尿:憩室黏膜摩擦或者并发结石等情况可能导致血尿。憩室黏膜在膀胱收缩和尿液流动过程中受到摩擦,容易引起黏膜出血;如果憩室内形成结石,结石与黏膜摩擦也会导致出血,表现为肉眼血尿或者镜下血尿。对于出现血尿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四、膀胱憩室的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超声是初步筛查膀胱憩室的常用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膀胱壁的结构,发现膀胱壁向外突出的无回声区,即憩室。超声检查无创、简便,可重复性强。在检查时,需要患者适度充盈膀胱,以便更好地观察膀胱壁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较为安全,不会对身体造成辐射等伤害,可以作为首选的初步检查方法。
2.CT检查:
CT检查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膀胱憩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通过增强CT扫描,可以进一步了解憩室的血供情况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或者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CT检查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当怀疑憩室合并其他病变时,CT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3.膀胱镜检查:
膀胱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膀胱内的情况,明确憩室的开口位置、大小等。同时,还可以排除其他膀胱内病变,如膀胱肿瘤等。在进行膀胱镜检查时,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但这是明确诊断膀胱憩室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有血尿等症状的患者,膀胱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膀胱黏膜的情况,有助于明确出血的来源是否与憩室相关。
五、膀胱憩室的治疗原则
1.无症状且无并发症的膀胱憩室:
一般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的方法。需要定期进行超声、膀胱镜等检查,监测憩室的大小、形态等变化。如果憩室没有明显变化,患者可以继续观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密切关注憩室对膀胱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评估其情况。
2.有症状或有并发症的膀胱憩室: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的目的是切除憩室,恢复膀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切除术等。例如,对于因憩室导致排尿困难、反复感染等情况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解决问题。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尽量减少手术对身体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