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三种类型。其病原体在水和食物中存活久但对热、干燥等敏感;经消化道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甲、乙起病急,有发热、消化道症状等,丙临床类型多;可通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菌药物治疗,需注意儿童用药;预防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副伤寒的定义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杆菌包括副伤寒甲、乙、丙三种,其致病机制主要是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并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等一系列病理过程。
二、病原体特点
副伤寒甲、乙的病原体为沙门菌属甲、乙亚种,副伤寒丙的病原体为沙门菌属丙亚种。这些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有一定特点,在水和食物中能存活较长时间,例如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可存活数周甚至数月。但对热、干燥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加热至60℃15分钟或煮沸即可将其杀灭,常用的消毒剂如漂白粉等也能迅速将其灭活。
三、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传播:主要是通过被副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例如,被污染的水源如果被人饮用,或者食用了被污染的未煮熟的食物(如被污染的蔬菜、肉类等),就容易感染副伤寒。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者在发生洪涝灾害等情况下,水源污染导致副伤寒传播的风险会增加。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喜欢用手接触物品后不及时洗手就进食等,更容易通过消化道感染副伤寒。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在家庭或集体生活环境中,如果有副伤寒患者,其排泄物(如粪便)等污染了环境,健康人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后,再经手入口,也可能引起感染。例如,患者的粪便污染了餐具、玩具等,如果其他人接触了这些被污染的物品后未正确清洁手部就进食,就有感染风险。
四、临床表现
副伤寒甲、乙:起病相对较急,常见症状有发热,体温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型,体温波动较大。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腹泻的特点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有的患者腹泻次数较多,粪便多为稀便或水样便。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皮疹多为淡红色小丘疹,数量较少,多见于病程的7-13天。儿童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等特点,可能在临床表现上与成人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而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要密切观察。
副伤寒丙:临床类型较多,包括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和脓毒血症型。伤寒型的表现与副伤寒甲、乙相似;急性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脓毒血症型则多发生于体弱儿童或原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病情较为严重,可伴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如关节、骨骼、肺部等部位的化脓性感染,这种类型在儿童中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
五、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是诊断副伤寒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骨髓、粪便、尿液等标本进行培养。血液培养在病程第1-2周阳性率较高,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液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用过抗菌药物治疗、血液培养阴性的患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2-3周阳性率较高,尿液培养阳性率较低,一般在病程第3-4周阳性率有所提高,但需要注意排除标本污染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采集标本时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小心操作,例如骨髓穿刺对于儿童来说虽然有一定风险,但在必要时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核酸杂交、PCR技术等也逐渐应用于副伤寒的诊断。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快速检测出标本中的副伤寒杆菌核酸,对于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是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水平来辅助诊断。一般抗体效价在O抗体≥1:80,H抗体≥1:160时有诊断意义。但需要注意,肥达反应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例如在感染早期可能抗体水平还未升高,或者患者曾经接种过伤寒疫苗等情况会影响检测结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肥达反应的结果解读需要更加谨慎,可能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六、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要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发热较高的患者,需要进行物理降温等对症支持治疗。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在一般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营养的补充,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同时要注意休息环境的舒适,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
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常用的有喹诺酮类等药物。但需要注意儿童患者的用药禁忌,喹诺酮类药物一般不用于18岁以下儿童,因为可能会影响骨骼发育等。对于儿童患者,会选择其他合适的抗菌药物,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具体的药物选择需要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
七、预防措施
管理传染源:对副伤寒患者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者的排泄物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对于儿童患者,其居住环境的卫生管理更为重要,要及时清理患者的排泄物,并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注意食品卫生,不吃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蔬菜、水果要洗净后食用,肉类等要煮熟煮透。在集体生活场所,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保护易感人群: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副伤寒。目前有副伤寒疫苗可供接种,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在接种疫苗时要按照疫苗接种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同时要注意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