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SARS-CoV-2引起,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感染后轻症者有低热等,普通型有发热等且影像学有肺炎表现,重症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等,儿童和老年患者表现有差异;诊断方法包括核酸检测、基因测序、血清学检测;治疗原则有一般治疗(隔离、休息营养支持)、对症治疗(针对发热、咳嗽咳痰等)、重症患者呼吸及其他器官功能支持治疗;预防措施包括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卫生)、环境消毒、减少聚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定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
二、病毒的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一般来说,在近距离(通常认为1~2米内)接触飞沫传播的风险较高。例如,在封闭、通风不良的房间内,病毒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长时间悬浮,增加了感染风险。
2.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是指与患者直接的身体接触,如握手等;间接接触是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部位而感染。比如,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健康人接触后,若不及时洗手消毒,就可能通过接触传播感染病毒。
三、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轻症患者:可能仅有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一般来说,这类患者的症状相对较轻,身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毒的复制,经过适当休息和一般支持治疗后,病情可逐渐恢复。
普通型患者:可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干、咽痛等,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发热程度可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部分患者体温可在38℃左右,咳嗽多为干咳,少数患者可能伴有少量白痰。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2.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患者:症状相对成人可能不典型,部分儿童感染后可能仅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有一些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表现。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其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明显区别,需要密切观察。
老年患者:老年人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以乏力、精神差等为主要表现。这与老年人的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以及基础疾病较多等因素有关。
四、诊断方法
1.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等)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一般来说,在感染病毒后的一定时间内即可检测到病毒核酸,但也可能存在假阴性的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2.基因测序:通过对病毒基因进行测序,可明确病毒的类型和变异情况。对于一些难以诊断的病例或需要追踪病毒传播链的情况,基因测序具有重要意义。
3.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抗体。IgM抗体一般在感染早期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但可维持较长时间,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隔离:确诊患者需要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隔离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基本的医疗设施。
休息与营养支持: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保证机体有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来对抗病毒。例如,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饮食。
2.对症治疗
发热: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尽量避免低龄儿童使用药物退热。对于成人发热,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退热方法,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相关要求。
咳嗽、咳痰:对于咳嗽、咳痰的患者,可给予相应的止咳祛痰药物对症治疗,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避免不恰当用药。
3.重症患者的治疗
呼吸支持:对于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的重症患者,可能需要给予吸氧、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
其他器官功能支持:如出现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需要进行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如循环支持、肾脏替代治疗等。
六、预防措施
1.个人防护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密闭空间等应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等防护口罩。佩戴口罩可有效阻挡飞沫传播。
手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按照“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每次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情况下都应及时洗手。
2.环境消毒:定期对居住环境、工作场所等进行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对物体表面、地面等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
3.减少聚集: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避免与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密切接触。在人员聚集的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
4.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更应注意加强防护,因为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更高。例如,老年人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儿童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家长要做好儿童的防护工作,如在流感季节减少带儿童去人员密集场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