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包括垂直传播(宫内感染、产道感染)和水平传播(密切接触传播、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临床表现因感染对象不同而异,诊断方法有病毒学检查(病毒分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查(IgM抗体检测、IgG抗体检测),治疗主要用抗病毒药物且需掌握适应证,预防措施包括孕妇保健、免疫缺陷人群防护和一般人群预防。
一、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定义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CM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它可以感染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人群普遍易感,多数人在感染后可处于潜伏感染状态,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而导致复发感染。
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
1.垂直传播
宫内感染:孕妇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研究表明,孕妇原发感染巨细胞病毒时,胎儿宫内感染率约为30%-40%;而复发感染时,胎儿感染率相对较低,但仍可能发生。这是因为孕期女性免疫状态的变化可能影响病毒的潜伏与激活,进而影响胎儿感染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孕妇,胎儿感染的风险可能因个体免疫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年轻孕妇若免疫功能正常,原发感染时胎儿感染风险相对可能与其他年龄段有别,但总体机制主要与病毒穿过胎盘屏障有关。
产道感染: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接触含有巨细胞病毒的宫颈分泌物而感染,这种传播方式相对宫内感染发生率相对低,但也是巨细胞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
2.水平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感染者的唾液、尿液、血液、精液、宫颈分泌物等传播。例如,在家庭中,儿童之间可通过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玩具等传播巨细胞病毒;在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若接触了感染者的体液后未严格进行手卫生等防护措施,也可能造成传播。对于儿童群体,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且生活中密切接触机会多,更容易通过密切接触感染巨细胞病毒。而对于成年人,若自身免疫功能正常,偶尔的密切接触可能不一定会导致感染,但如果存在免疫缺陷等情况,则感染风险增加。
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输入含有巨细胞病毒的血液或接受含有巨细胞病毒的器官移植,可导致受者感染。在血液制品筛查等措施实施后,输血传播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仍存在一定风险。对于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由于移植手术本身会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并且供体器官可能携带巨细胞病毒,所以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风险较高,需要密切监测和采取预防措施。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1.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症状轻重差异很大,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重者可出现多系统损害。常见症状包括生长发育迟缓、肝脾肿大、黄疸、皮肤瘀点、紫癜、肺炎、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对于新生儿期的婴儿,黄疸可能是较为突出的表现,部分婴儿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这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肝脏功能受损有关。生长发育迟缓方面,可能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落后于同龄儿,这是因为巨细胞病毒感染影响了婴儿的营养吸收、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
2.儿童及成人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多数呈亚临床感染,即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体内存在病毒复制。部分患者可出现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如发热、乏力、咽痛、淋巴结肿大等。发热一般为中等度热,体温多在38℃左右,持续时间不等。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下等部位常见,淋巴结质地一般较软,无明显压痛。
3.免疫缺陷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例如,艾滋病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后,可引起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还可引起胃肠道感染,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肺部感染时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表现。器官移植后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可影响移植器官的功能,增加移植器官排斥反应的风险,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四、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
1.病毒学检查
病毒分离:是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但操作复杂,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时间。一般采取患者的尿液、唾液、血液、脑脊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若能分离出巨细胞病毒,则可确诊。例如,从尿液标本中分离出巨细胞病毒,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标本中的巨细胞病毒DNA。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早期诊断和定量检测病毒载量。对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胎儿,通过羊水或脐血进行巨细胞病毒DNA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宫内感染情况。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定期检测血液中的巨细胞病毒DNA载量,可及时发现病毒激活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血清学检查
IgM抗体检测:一般提示近期感染。因为机体感染巨细胞病毒后,IgM抗体出现较早,若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结合临床症状可考虑近期有巨细胞病毒感染。但需要注意的是,个别情况下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例如,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可能会出现IgM抗体检测的假阳性。
IgG抗体检测:IgG抗体出现较晚,但可长期存在。IgG抗体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巨细胞病毒。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提示有近期感染可能。通过检测血清中IgG抗体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的时期和情况。比如,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有显著变化,可支持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五、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
目前对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等。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巨细胞病毒亚临床感染患者,一般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观察为主。而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有症状的患者等,则需要根据病情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时需要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情况,严格遵循用药原则。
六、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
1.孕妇保健
孕妇应避免接触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在孕期进行巨细胞病毒筛查,对于原发感染的孕妇,要加强产前监测,评估胎儿感染情况。例如,通过羊水穿刺等检查手段了解胎儿是否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必要时可能需要终止妊娠等。
2.免疫缺陷人群防护
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患者等,应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避免接触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减少感染风险。在进行血液制品输注时,要确保血液制品经过严格的巨细胞病毒筛查。器官移植患者在移植前要对供体器官进行巨细胞病毒检测,选择巨细胞病毒阴性的供体器官,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3.一般人群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毛巾等个人物品。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学校、幼儿园等,要注意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减少巨细胞病毒的传播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