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原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与化学刺激、自身免疫匀速、胆汁反流和其他因素等。
1.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约60%-80%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释放毒素,引发持续炎症反应,导致胃窦部为主的活动性胃炎,长期感染可进展为萎缩性胃炎。
2.药物与化学刺激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糖皮质激素或抗肿瘤化疗药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防御功能。此外,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食用辛辣食物等,也会通过化学刺激诱发炎症。
3.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以胃体部病变为主,患者体内产生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抗体,导致胃酸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进而引发恶性贫血。此类胃炎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4.胆汁反流
幽门功能失常或胃大部切除术后,十二指肠内容物(含胆汁、胰液)反流入胃,碱性物质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化学性炎症,表现为胃窦与胃体交界处黏膜充血、糜烂。
5.其他因素
包括年龄增长(胃黏膜退行性变)、精神压力(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黏膜血流)、遗传易感性等,均可通过不同机制参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
患慢性胃炎后需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后再遵医嘱规范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