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病理变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大体形态和组织学变化,组织学变化可分为急性期、愈合期和瘢痕期,具体分析如下:
一.大体形态
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前壁较为常见。典型的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在1cm以内,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深浅不一。浅者仅累及黏膜下层,深者可穿透肌层,甚至浆膜层。急性溃疡的边缘多不整齐,底部常有出血和渗出物覆盖;慢性溃疡的边缘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变硬,底部可呈灰白色,有时可见到血管或神经纤维的裸露。
二.组织学变化
1.急性期
溃疡表面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这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炎症反应。同时,可见到纤维素渗出,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覆盖在溃疡表面。在溃疡的边缘,黏膜上皮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并有小血管的充血和扩张。
2.愈合期
随着炎症的逐渐消退,溃疡底部的肉芽组织开始增生,由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肉芽组织逐渐填补溃疡缺损,同时,边缘的黏膜上皮细胞开始再生,向溃疡中心迁移,覆盖在肉芽组织表面。在这个过程中,可见到一些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成腺体样结构。
3.瘢痕期
当溃疡完全愈合后,肉芽组织逐渐被纤维组织所替代,形成瘢痕。瘢痕组织中的纤维组织排列紊乱,可导致局部组织的弹性降低,甚至引起十二指肠变形和狭窄。在瘢痕组织中,有时还可见到一些残留的腺体和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