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病毒外表症状主要有发热、疼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等。
1.发热
登革热患者通常会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在数小时内迅速攀升至39℃甚至更高,一般持续2-7天。发热常呈双峰热或马鞍热,即发热持续数小时后降至正常,1-2天后再次升高。患者还可能伴有畏寒、寒战等症状。
2.疼痛
疼痛是登革热的显著症状之一,患者常感到头痛,这种头痛往往较为剧烈,尤其是眼眶后的区域。同时,还会出现肌肉、关节疼痛,这种疼痛可以非常严重,影响日常活动,有时被称为“断骨热”,因为疼痛程度让人感觉骨头都在疼痛。
3.皮疹
约有一半的患者在发热后2-5天出现皮疹。皮疹形态多样,常见的有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等,多为充血性,按压可褪色。皮疹通常从四肢、躯干开始出现,逐渐蔓延至全身,手掌和脚底较少见。皮疹部位皮肤瘙痒,患者忍不住搔抓,容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4.出血倾向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呕血、黑便等出血倾向。这些出血症状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皮肤瘀斑通常为针尖至针头大小,散在分布于四肢、躯干等部位,尤其是在皮肤受压或摩擦部位更为明显,如腰带处、袖口处等。瘀斑面积相对较大,可呈片状,颜色从暗红色到紫红色不等,严重时可融合成大片瘀斑,甚至整个肢体皮肤都呈现青紫色改变。
5.淋巴结肿大
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以颈部和腋窝最为常见。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的情况,淋巴结质地较软,无压痛或仅有轻度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