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癌的区别为定义与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和发病原因。
1.定义与病理特征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浅表性炎症,病变主要局限于黏膜浅层,上皮层可出现变性、坏死、脱落等,但不侵犯黏膜肌层。胃黏膜充血、水肿,可伴有糜烂,一般无胃黏膜萎缩性改变。
胃癌是指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癌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可侵犯胃壁各层组织,包括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还可转移至周围淋巴结及远处器官。
2.临床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有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钝痛等,一般无明显规律,可因进食、情绪等因素诱发或加重。还可能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早期胃癌多数无症状,少数患者有饱胀不适、消化不良等轻微症状,不易引起重视。进展期胃癌可出现上腹痛,疼痛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体重下降、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呕血、黑便、腹部肿块等症状。
3.发病原因
慢性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之一,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度饮酒,饮食不规律等,也会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也可能与发病有关。
胃癌除了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有关外,遗传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也起重要作用,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胃息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若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发展为胃癌。此外,环境因素如长期暴露于亚硝胺等致癌物质中,也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