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和腹泻的区别为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与病因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感染。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病因多样,包括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饮食因素(食用变质食物、过敏食物等)、药物因素(泻药、抗生素等)、疾病因素(肠道肿瘤、甲亢等)。
2.临床表现
痢疾起病急,常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发热可高达39℃甚至更高,腹痛多为左下腹阵发性疼痛。腹泻次数较多,每天可达十几次甚至数十次,但每次排便量少。里急后重感明显,即有强烈的便意,但排便时却排不出多少,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
腹泻症状相对较为多样。根据腹泻的类型不同,表现有所差异。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在2-3周之内,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等症状。慢性腹泻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症状相对较缓和,可伴有消化不良、消瘦等症状。腹泻次数一般没有痢疾那么频繁,粪便性状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不一定有黏液脓血。
3.诊断方法
痢疾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流行病学史(与痢疾患者有接触史等),确诊需要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
腹泻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用药史、既往病史等。同时进行粪便常规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消化不良等情况。必要时还需进行血常规、生化检查、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